杜牧天
提起音樂家舒曼,你會想到什么?是代表了克拉拉主題的五音動機?是很多鋼琴大師在晚年最喜歡彈奏的返璞歸真的《夢幻曲》?還是優美但有些神經質的《詩人之戀》?抑或是反映當時社會現象的《大衛同盟組曲》?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舒曼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大多創作于1840年以前,而這一年,正是舒曼與克拉拉走向婚姻殿堂的年份。婚后的舒曼更多的是被精神疾病所困擾,創作靈感大不如前。那你是否知道,舒曼還有哪些不為我們所知曉的作品?舒曼在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時,他的創作又是怎么樣的?
當你聆聽了這張專輯,我相信你會對舒曼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由于種種原因,舒曼的部分作品直到二十世紀才得以重見天日,其中也包括了他的一些罕見的作品和部分未完成之作。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舒曼對大型奏鳴曲的構思,以及他對貝多芬、肖邦、舒伯特等作曲家音樂的改編創作,浪漫主義大師的另一面呼之欲出。

舒曼對貝多芬音樂的改編創作共有三部。第一部是從克拉拉編訂的舒曼作品集中找到的,創作于1831年至1832年。作品共包含十一個變奏,其中第九變奏和第十一變奏未完成。第二部為1833年舒曼寫給克拉拉的九首作品,但其中有四首未完成。第三部的標題為“練習”,可追溯到1834年至1835年。
這張專輯收錄的舒曼《貝多芬主題的自由變奏曲形式的練習曲》共有七首,是舒曼根據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的主題改編創作的。為了便于比較,專輯中還收錄了迪亞貝利改編的該主題的鋼琴獨奏片段。另外,第七首中包含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素材,以及《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一個片段的突然侵入。
1854年2月17日晚上,舒曼的精神狀態十分不穩定。他寫下了一個主題,說這個主題是天使告訴他的。后面的幾天,他不斷妄想,在“惡魔般的迫害”下變得焦躁不安,寫下了一些關于這個主題的變奏。后來,他的精神狀態因醫療干預而間歇性地好轉。但2月27日,他跳入了萊茵河企圖自殺,被兩名男子救出。舒曼的精神狀態再度崩潰,他住進了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住院期間,舒曼也沒有忘記這首作品,他讓克拉拉將譜子拷貝了一份給他。這部《幽靈變奏曲》于1941年出版,全曲由降E大調的主題和五個變奏組成,其中第二變奏是一個卡農,第三變奏和第五變奏則比較活潑。
舒曼和克拉拉都對肖邦的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1835年至1836年,舒曼根據肖邦的《G小調夜曲》(Op. 15,No. 3)改編創作了一首變奏曲,曲中使用《G小調夜曲》的主題進行了五次變奏。不過遺憾的是,這部作品舒曼生前并未完成,直到1992年才被發現。
舒曼少年時便十分喜愛舒伯特的音樂。1828年,當他得知舒伯特的死訊時,十分震驚。于是,舒曼在1831年至1834年創作了《舒伯特<憧憬的華爾茲>變奏曲》。這部作品由安德里亞斯·博伊德根據作品完成的不同階段的三幅僅存的譜例進行了修復。變奏曲的開頭部分與舒曼《狂歡節》中“前奏曲”的部分非常相似,曲子在第四變奏后有一個回歸的結構,在第五變奏后緊接著的便是舒伯特的《憧憬的華爾茲》。
舒曼的《F小調奏鳴曲》創作于1836年6月,同年便進行了首演。原作共有五個樂章,但后來減少到了三個樂章,并標注為“沒有管弦樂隊的協奏曲”,這大概是出版商托比亞斯·哈斯林格的意思。1953年,舒曼在對該作品進行重新修訂時,將兩個被刪減的“諧謔曲”段落重新加了進去。本碟收錄的是舒曼進行修改和刪節的部分。
1837年,舒曼創作了《幻想曲集》,共包含了八首作品。其標題可能來自德國作曲家霍夫曼創作的《幻想曲》,本碟對曲集中遺漏的部分做了補充。另外,專輯還收錄了舒曼早年創作、生前未曾發表的《G調上的原創主題變奏“遇見上帝”》一曲。
眾所周知,若要全面地認識一個音樂家,一定要了解他未完成的作品以及修訂前的作品,這些作品可以讓你對音樂家有一個更完善的認知。因此,當你聆聽了舒曼的這張專輯,你或許會對舒曼有一個更加成熟的認識。
Olivier Chauzu

出生于1963年,是西班牙裔法國鋼琴家。十五歲時,他的天賦被鋼琴大師蕾菲布發現,先后在波爾多和巴黎學習。他是為數不多的完整演奏過伊薩克·阿爾貝尼斯的《伊比利亞》和保羅·杜卡斯的鋼琴作品全集的鋼琴演奏家之一,被媒體譽為“色彩大師”。他于2007年1月錄制的《伊比利亞》獲得了音樂評論“Monde de la Musique”四顆星的評價,法國《世界報》(Le Monde)稱其為“有史以來最動人的詮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