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


新版英鎊發布時,一群人聚集在政府門前,要抵制這種新版紙幣,他們是一群看起來跟貨幣發行八竿子打不著的素食主義者。
你可能要問,這跟素食主義者有什么關系?原來,新版的英鎊在制作時使用了動物脂肪,外國人又不能只用支付寶,必須用到錢,而這影響了他們素食生活的純粹性,所以他們覺得自己必須站出來舉牌子了。
素食主義者,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的群體,如果只是私底下為了各種“可愛”的理由奉行不吃肉食,他們身上展現出的同情心其實還是蠻可愛的。但是當他們拿著弱不禁風的理由,要求素食成為每個人的道德義務時,這就變成一種道德騷擾了。
人們通常認為,吃素的人可以活得更久。你也常常能在社會新聞中,看到相似的觀點。當然除了新聞媒體外,素食主義者對宣傳“吃素使人長壽”,也是功不可沒。
但沒有證據顯示,素食者更長壽。2017年,一份發表在《預防醫學》雜志上的研究,篩選了在澳大利亞生活的24萬余名居民(平均年齡在62歲),跟蹤調查6年,發現素食者和雜食者的全因死亡率沒有差別。也就是說,和是否長壽沒有關系。
素食者如果不能小心安排自己的食譜,反而將面臨更多的健康風險。
素食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蛋白質不足。蛋白質是所有動物都必需的營養物質,而人體自身缺乏9種合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必須通過食物攝取獲得,而植物大多蛋白質含量較低。蛋白質不足,會產生體力下降,抵抗力降低,骨質疏松等多種問題。不過好在豆類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素食主義者只要能變成豆制品狂魔,就能彌補此問題。
缺鐵性貧血,是另一個素食者容易遭遇的麻煩。植物普遍含鐵量較低,即使是含鐵量較高的菠菜,每天吃上一斤,也沒法滿足人體的需求。而且因為植物中的鐵很難被吸收,吃十幾斤的菠菜,其實還比不上50克的豬肝。
更麻煩的問題是維生素B12缺乏,維生素B12只存在于蛋、奶、肉等食物中,長期缺乏維生素B12會導致惡性貧血、思考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勞累、抑郁等多種問題。
除此之外,像鋅元素缺乏和Omega-3脂肪酸缺乏也都是素食者常常遭遇的問題,而這些都是正常肉食下不必要擔心的問題。所以吃素,要吃得小心翼翼(大概還要配合人工營養劑),才可能健康。
為了說服人們相信人是天生吃素的動物,素食宣傳材料聲稱:我們是猿類,以水果、堅果、樹葉等為食。因此人類吃肉是一種非自然的“變態”行為。
事實上,人類是靈長目猿科動物,靈長目又是出了名的雜食動物。黑猩猩,曾經被認為是素食動物。但后來動物學家發現,黑猩猩會將落枝上的樹葉扒拉干凈,做成小木條,伸到白蟻巢穴里,然后舔食爬在木條上的白蟻——動物蛋白的一種來源。
除了吃白蟻,黑猩猩更明顯的肉食行為是捕獵猴子。黑猩猩們會有計劃地協作捕獵,他們會設計埋伏,將猴子逼入包圍圈,抓住殺死,然后分享它的肉食。吃肉在黑猩猩的總體食物量中占比不高,只有2%左右,但平均下來,每天也有65克肉。而且毫無疑問黑猩猩非常渴求肉食,為了吃到肉,黑猩猩甚至會向同伴“乞討”。
“人類的腸子證明了他是天生的素食者”,這是素食宣傳者的另一套說辭。通過比較人類和食肉動物以及草食動物的腸道系統,素食宣傳者自豪地宣布:肉食動物普遍腸子短,能很快的消化肉食;而人類的腸子比肉食動物長,因而是素食動物。
然而,消化系統恰恰證明了人類不是素食動物。典型的素食(植食)動物,通常都有多個胃,而且有著很長的腸子,通常和身體的比例在1比9左右,而人類只是1比5。草和樹葉的營養尤其難以得到,需要消化系統付出大量的工作。多個胃,加上很長的腸子,讓素食動物的腹部看起來總是鼓鼓的。相比起來,人類較為平坦的小腹,讓我們離素食動物又遠了一些。
我們是雜食動物,這意味著我們既吃肉又吃素。但是如果考慮到人類最關鍵的大腦演化,吃肉對于我們重要得多。
吃素是件費時間的事情。野生狀態下的馬每天需要花十幾個小時來吃草,即使在人類提供干草的情況下,它們仍然需要八個小時左右來進食。普遍來說,植物所含熱量低,所以就只能以多吃來彌補了,所以進食時間普遍較長。
除了費時間,吃素也很“費力”。一般人經常說,肉難消化,其實不然,吃素才難消化。單吃一個蘋果也許是好消化,但你必須吃很多才能滿足熱量要求,總的來說更難消化。如果只能吃一半蘋果,一半樹葉,人類每天需要吃二三十斤的食物,你可以問問消化系統愿不愿意?
此外,上文已經提到,為了盡可能榨取植物的營養,素食動物的腸子普遍非常長,現代人類的腸子占體重1.7%,就消耗了15%的基礎代謝量(基礎代謝指人躺著不動也會消耗的能量)。如果人類的腸子更長,就意味著更多的熱量消耗。

而熱量與時間,恰恰就是人類大腦進化的兩個關鍵條件。
從南方古猿到現代智人,我們的大腦變大了3倍。但大腦是個極其耗能的器官,雖然它只占成人體重的2%,但是卻要占用16%基礎代謝量。如果還是以植物為食,很難擔負得起不斷增大的大腦所需的熱量。而擔負得起,是允許進化的前提。
肉類是更好的“燃料”,肉類熱量密度更高。由于攝入的總重量更少,肉食也更好消化,在計算消化成本之后,吃肉的熱量凈收益就更高了。
吃肉改造了我們的身體,來應對能量問題。大腦對熱量需求強烈,而隨著吃肉占據食物比例越來越多,消化能力負擔降低,腸道長度相應減短就對沖了大腦增大帶來的熱量負擔。
時間和大腦又有什么關系呢?這里的關鍵是社交時間。靈長類大腦的大小是和群體規模息息相關的,大腦變大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處理群體內各種的勾心斗角。人越多,關系就越復雜,大腦就越大;群體規模越大,對社交時間的需求就越多,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打鬧又互相和好,群體就會分裂。
為了活下去,除了晚上睡覺,祖先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三個活動上:走路、吃飯和休息,剩下的時間才能分配給社交,這個社交時間在沒有吃肉之前是多少呢?大概是5%,也就是每天只有半個小時(按赤道白天12小時計算)。
高質量的肉食降低了尋找食物和消化食物的時間成本,這就留給了祖先們更多社交的時間,進一步為大腦進化提供了空間。也就是說,吃肉讓祖先們終于有時間閑下來思考問題(主要還是人際關系問題)。
肉類與人類還有著更多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集體捕獵可能提高了人類的協作能力;肉食分享可能塑造了人類公平的底層心理機制,所以公平成了我們理想社會的一個目標(我們在黑猩猩那里也觀察到了分享肉食的行為);狩獵動物使得人類的肩部進化得更適合投擲,所以今天我們才能打棒球和籃球……
所有的這些,可以讓我們說出這樣一句話:吃肉造就了人類。
(張芳薦自東方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