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房出租、危房改造、拆遷安置房、棚改等領域正成為住房領域“微腐敗”的高發區。
除虛報冒領住房補貼、挪用補償款等涉腐慣用手段外,在保障房建設過程中,層層轉包、壟斷建材供應、以“好處費”“關照費”等理由明著受賄索賄等,也成為個別基層干部蠶食群眾利益的變種。由此導致的后果是,實際用于工程建設的資金不足,住房施工過程偷工減料,質量低劣。
利用職權“移花接木”“優親厚友”,是保障房領域基層涉腐干部的慣用套路。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周家鎮車家村村委會原主任車祝之利用職務便利,將其兒子車某不符合危房改造標準的房子納入申報名單,騙取國家危房改造補助資金12500元。
保障房建設是政府對低收入群眾實行的住房兜底保障制度。由于保障房是由政府實施并推進的一項工程,無論是建造還是分配,都由政府部門一手主導,行政權力在整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障房領域對于權力的監管就十分重要,如果缺失了嚴格的監管,腐敗就必然會抬頭。不必諱言,一些地方保障房領域“微腐敗”現象突出,與監管機制不夠健全有直接關系。
因此,對保障房領域的權力進行嚴格監管,是十分必要的。保障房雖然并不是市場機制的產物,但保障房的整個運作過程仍應遵循市場的規則。比如,保障房建造的招標必須實行公開化,保障房分配也應向全社會公開并在社區公示,讓入住者接受周圍熟悉的“鄰居”的檢查。特別是要加大信息互聯互通的大數據反腐力度,強化公開透明的制度建設,強化監督制約,狠抓日常督導。
保障房制度已經推行多年,部分地區的居住困難群體在持續減少,因此,地方政府還應該加強對市場實際情況的了解,讓保障房建設有明確的針對性,定量建造,定向供應,把好鋼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