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為“共享爸爸”的小程序上了微博熱搜。點開小程序的頁面,出現5款“爸爸”,分別為商務型、暖男型、運動型、文藝型、幽默型。許多飽受“喪偶式育兒”困擾的媽媽,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準備叫個“爸爸”時,卻發現這款小程序只是某款家具品牌的營銷廣告。所謂的“爸爸”,只是商家贈送的玩偶。
光怪陸離的營銷方式層出不窮,本不足為奇,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共享爸爸”能精準地觸及大眾心理的敏感點?根源可能在于父親在家庭育兒過程中角色的長期缺失以及當代社會育兒焦慮的日漸蔓延。其實,剔除“共享爸爸”的廣告營銷背景,褪去其隱晦的暗示,這其實也是個化解育兒焦慮的好點子。如果真能有一家互聯網平臺,上線純粹的互助式育兒功能,讓社會化育兒成為可能,相信不僅爸爸們樂在其中,小家庭也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