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德不娶色
宋教仁是湖南桃源人,他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娃娃親。妻子方快姐,出生當地平凡農家,沒有上過學堂,“貌取中姿”且年長宋教仁四歲多。
1898年秋,16歲的宋教仁不僅長得帥氣英俊,且文武兼修,才華出眾,已是十里八鄉聞名遐邇的少年才子。方快姐的父親越來越覺得女兒與宋教仁不般配,唯恐日后遭嫌棄,思之再三,派遣媒人到宋家退婚。宋父早逝,宋教仁陪母親一起接待了媒人。聽其道明退婚原由,宋教仁回道:“我家擇配,娶德不娶色,方家女子賢德善良,盡人皆知,何言退婚?”方家父女得知,大喜過望,兩家遂定于當年冬天完婚。婚后夫妻恩愛,相敬如賓。1899年春,妻子拿出壓箱錢,助宋教仁進入漳江書院繼續學業。1900年兩人生下唯一兒子宋振呂。宋教仁在外求學、革命,妻子在家操持家業,贍老哺幼。
1904年11月,宋教仁因與黃興組織華興會反清舉義失敗,遭到朝廷通緝,被迫流亡日本,夫妻離散,一別8年,相互思念。
坦然對紅顏
宋教仁到日本不久,因為日本友人西村年一的關系,結識了其待字閨中的女兒西村千代子。千代子對帥氣陽光、博學多才的宋教仁有相見恨晚之感,有事無事總想借故與之相處。而對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的千代子,宋教仁也是“時時亦思慕,”視為紅顏知己,二人交往甚密。
宋教仁心里明白,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必須審慎對待,不可越道德雷池半步。
當然,在交往中,也曾有過復雜的心情,如他在1906年3月14日的日記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述:“晚7時,西村千代姊妹來訪余,實出意外,余大喜慰,坐良久,邀至聚豐園購茶點食之。食次,余思余此種行動果屬如何,抑果無害道德乎?亦覺心中不安。既思余既另有見地,則亦何妨,遂亦置之;與千代姊妹笑語甚歡,但未及于狎褻也。”
就這樣,宋教仁與這位異國紅顏交往數年,坦然面對,始終止于道德約束的界限,即其所說的“知與情”的境界,而從未動過“意”的邪念。
經得起誘惑
1912年4月,宋教仁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農林部部長。上任伊始,袁世凱便把留學歸國、才貌雙全的干女兒阿蓮派到農林部任秘書,并指使馮姨太撮合其與宋教仁聯姻。宋教仁日記對此有過記載。
5月初的一天,宋教仁到總統府辦完公事正準備告辭時,馮姨太進來請其留步,待袁世凱借故離開后,十分關切地說:“聽說總長孤身一人在京,生活起居無人照料,您覺得阿蓮行嗎?”
“謝謝馮夫人美意,本人早已娶妻生子。”宋教仁回道。
“鄉野村姑,難登大雅。”馮姨太應對說。
“難道馮夫人要我做當代陳世美嗎?”宋教仁反問。
“總長誤會,是阿蓮慕總長才華,憐總長孤寂,甘愿不記名分,伴隨左右。”馮姨太趕緊解釋。
“怎可一夫多妻。”宋教仁懇切地說。
“有何不可,總統不是已有幾個老婆?”馮姨太不以為然。
“大總統多妻是前清既成事實,現在已是民國,民國實行一夫一妻制,我不可知法違法。”宋教仁正色道。
就這樣,宋教仁斷然回絕了袁世凱夫婦的“好意”,始終保持著對妻子的忠貞專一。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