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先生曾入職某村村委會從事治安員工作,但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2016年10月,雷先生摔傷,導致生活不能自理。2018年5月,雷先生向北京市通州區仲裁委申請勞動仲裁,要求村委會支付加班工資、未簽訂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差額等損失。當日,仲裁委以主體不適格為由作出不予受理通知書,雷先生不服該裁決結果,向法院提起訴訟。
? 庭審期間,村委會辯稱,村委會在招聘治安員時,并沒有與治安員建立勞動關系的合意,雙方不具備勞動關系的法律特征;雷先生身患疾病,多次發作,其因病無法自理屬于舊病復發,與工作并無關聯。
? 通州區人民法院對此案審理后認為,村委會系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非《勞動合同法》中規定的適格用人單位主體,故雷先生與村委會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雷先生基于勞動關系要求的加班工資、未簽訂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差額等訴訟請求,無事實與法律依據,故判決駁回了雷先生的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
? 法官庭審后表示,建立勞動關系的基礎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工作過程中,勞動者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工作。村委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故村委會不屬于《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與其招用人員建立的也不是勞動關系,只能按勞務雇傭合同關系處理。
(摘自《現代家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