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隴燕
關鍵詞:平衡思想;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教學行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188-01
化學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與人類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開展化學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生活體驗,擴展學生學習視野,還可以強化學生對某些事物的認知,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峨y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是高中化學教材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往往將化學平衡、水解平衡、溶度積、電離平衡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獨立分析理解與學習,沒有將這幾種平衡知識進行綜合研究,這樣學生容易片面的理解化學知識,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在學生現有的平衡知識基礎上樹立學生平衡思想,強化學生化學知識與技能,保證《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教學行動研究充分發揮效用與價值。
1.明確教學目標
其一,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幫助學生發展平衡思想觀念,對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為引導學生了解難溶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涉及的化學行為,借助平衡移動的原理,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重點特點,構建出沉淀溶解的平衡模型,并且在沉淀溶解平衡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知識的本質。其二,對于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的設計,通過沉淀形成、轉化和溶解的過程,逐步引導學生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真正含義,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三,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制定,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狀態的真實存在和移動方向的思路,樹立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平衡思想時,即使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平衡思想學習基礎,但是因《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中涉及到的問題比較多,所以首先要注重學生對氯化銀平衡體系的理解與沉淀。
2.平衡思想下《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教學行動
環節一:教師利用先進的實時投影教學技術向學生呈現氯化銀、硝酸銀、硫化銀等物質,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化學物質的真實存在,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是否了解這些物質?哪些是飽和溶液?哪些溶液是不飽和溶液?由此向學生明確溶解度的含義與基本概念,加強學生對物質溶解度的認知和了解,為《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環節二:給予學生充足時間,使學生思考難溶電解質在一定條件下是否會發生移動,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對難溶電解質的化學性質進行探究,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第一組的學生通過硝酸銀和氯化銀的溶解度研究,加入溶度積分析,進而推測氯化銀的溶解現象;第二組的學生通過難溶于水物質的研究,分析氯化銀飽和溶液中是否存在氯離子;第三組的學生同通過研究飽和溶液與溶解平衡之間的關系,分析溶解平衡的本質。由此引發學生思考,強化學生對難溶電解質的了解。
環節三: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沉淀溶解的條件,第二個是沉淀生成的過程,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兩個不同的動畫,要求學生細致的觀察動畫中發生的變化,向學生提問:碳酸鈣和鹽酸之間怎樣反應?兩者的反應條件是什么?碳酸鈣是怎樣形成的?激發學生對難溶電解質知識的探索欲望,增強學生學習動力,促使學生自主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探究難溶電解質溶解平衡的奧秘,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此外針對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應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在怎樣的條件下,借助沉淀的反應可以對現有的溶液進行除雜處理,強化學生學習效率。
3.平衡思想下《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教學反思
在學習期間,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平衡思想,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在講授平衡思想期間,教師主要以化學基礎知識為媒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分析與思考,切合實際的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自身的學習體驗。此外在課堂學習期間,教師盡力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樹立學生自主表達、自主動手實踐的意識,鍛煉學生自身的思維,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技能的掌握,利于學生化學素養的提升。最后教師要關注學生對平衡思想本質的理解,可以利用多種試劑,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自主的選擇兩種試劑進行實驗,保證學生正確的認知難溶電解質的平衡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動手實驗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開展平衡思想下《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教學行動研究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化學教師應深入掌握教學任務與教學知識,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設置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環節,不斷增強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韓美玉.三招教你巧學“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J].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版,2017:15
[2]鄭軍,潘虹.“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教學設計、實施與反思[J].化學教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