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 高考,對于許多考生和家長來說,面臨著很多選擇難題。這幾天,家住長沙開福區的尹白女士一直在為即將參加高考的兒子選擇哪所學校、填報哪個專業而奔波,她已經考察了好幾所大學、多個專業,但無一例外,她考慮的都是“985”“211”大學及眼下最熱門的專業。“‘一考定終身’嘛。”尹白說。
? 尹白的想法與當下很多家長的心理相契合。可當大家紛紛把這些作為最重要的選擇標準時,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專家,卻不約而同地提醒考生和家長重視“生涯規劃”。“一些學生和家長對自己和孩子沒有正確的認識,盲目追求高考分數,普遍存在著‘升學無意識、就業無意識、發展無意識、生涯無規劃’的現象。”
?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項針對初三和高三學生的調研顯示,有75.2 %的高三學生對高考志愿中專業的了解程度為“一小部分”和“全不了解”,僅有2.1%的高考生對所選專業與學校非常了解,比較了解的占比26.8%,完全不了解的占比10.0%,說不清楚的占比25.6 %。這些數據顯示大多數中學生沒有自己的生涯規劃。
懵懂與專業的較量
?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高考考生和家長將學業定位分為四種,排列順序如下:名牌院校的王牌專業、名牌院校的普通專業、普通院校的王牌專業、普通院校的普通專業。考生與家長的糾結,往往產生于第二種與第三種選擇之間,即在一本普通專業與二本王牌專業之間進行取舍。
? 去年參加高考的可欣,就曾面臨過這樣的“選擇困境”。2018年湖南高考文科一本線為569分,可欣的高考分數僅比一本線高14分,這個分數進一本高校,較難選上王牌專業;但如果選擇二本院校,就可以選擇其王牌的專業。
? “我向班主任咨詢過,在二本院校中,三峽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很強。”可欣一直很喜歡心理學專業,但當她找媽媽商量時,卻遭遇“阻撓”。“我們的分歧不是專業好不好的問題,而是父母根本不讓我報二本。”可欣告訴記者,媽媽的理由是“起碼要先進入一本這個門,才有資格談愛好、談就業、談未來。”最后,可欣聽從了父母的意見,報考了一所“211”高校的英語專業。“我的弱項就是英語,每次考試都費勁,現在我是‘兜底生’。”可欣說,沒堅持自己的愛好有點遺憾,她打算考研時報考心理學專業。“我現在擔心我本科學的不是心理學,即使考上了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也不好就業。”可欣沮喪地認為自己不具備就業優勢,同時,她還透露:“我有不少同學和我一樣,懵懂地參加高考,在迷茫中選擇專業,又因對專業不感興趣,導致專業基礎不扎實,以致于在絕望中難以就業或失業。”
? 與可欣不同,高二文理分科后,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的張正和家長張先生就找了生涯規劃師做生涯規劃。
? 供職于教育行政部門的張先生很重視孩子的未來規劃。“我們家族除了我之外,其他人都從事與醫學相關的工作。我們最初希望孩子讀醫學專業。不過,孩子一再表示自己對醫生這個職業不感興趣。”張先生笑著回憶,上高中后,孩子的成績被重本院校醫學專業錄取的概率很小。“僅憑自己的想象,很難預估孩子的就業和發展問題,所以我們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決定參考生涯規劃師的建議。”
? 生涯規劃師對張正進行多次交流和測試后,判斷出張正性格沉穩,具備研究型人才的特質。“填報志愿時,生涯規劃師結合張正的實際情況,建議他報考二本院校的科研類專業。最后,張正填報了西南石油工程大學石油工程專業。”張先生說,“張正對這個專業很感興趣,進入大學后,他沉下心學習。大學還沒畢業,就被中石油‘預訂了’。現在看來,我們當時的選擇是對的,他工作很出色,今年升了中層領導。”
? “有明確規劃的人生,比糊里糊涂讀完大學再陷入失業困境的人生要好得多。”張先生表示:“生涯規劃主要是弄清自己的興趣和天分,以便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考生和家長還可以去了解各種職業,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
選錯專業留下“坑”
? “選理科專業才有出息,文科專業沒有含金量。”“讀金融專業以后賺大錢。”“選人工智能,這個專業最熱門。”在高考生的家長微信群里,記者時常看到這樣的評論。
? “別人的熱門專業不一定適合自己,冷門專業也可能是就業時的熱門專業。”湖南師范大學應屆畢業生周詩宜結合自己的經歷,有感而發:“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志向與國家發展需求相結合,關注和選擇社會發展的熱點專業,而不是簡單選擇當下已經成為報考熱門的專業。”
? 回想四年前填報志愿時,周詩宜覺得自己太盲目跟風。“當時大家都說新聞專業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專業之一,就業前景廣闊,電視臺和報社的工作都是‘鐵飯碗’。”在這樣的氛圍中,她第一志愿填的是湖南師范大學的新聞學專業。
? “臨近畢業,我出去實習、找工作,才知道是自己把新聞行業想得太簡單了。”周詩宜特別留意了近兩年新聞專業畢業的“同行”,她發現,由于新媒體的崛起,他們多從事互聯網行業,其比例遠高于傳統媒體行業。“傳統媒體在近些年,受新媒體的沖擊巨大,普遍在走下坡路。”
? 與周詩宜不同,胡子敬對自己的生涯規劃十分清晰。他在確定自己無法上重本的法學專業后,毅然選擇了廣東商學院具有好口碑的法學專業。“當時父母勸我報其他一本高校的其他專業,但我就是想讀法學。”胡子敬告訴記者,當時他便明確,自己未來想從事公檢法相關職業,廣東商學院法學專業在行業內有名氣,因此這一選擇對就業有利。
? 胡子敬坦言,學校和專業的選擇也讓他遭受過一些委屈和不公平。有一次,一家律師事務所招聘實習生,提交簡歷時,工作人員讓“985”“211”院校學生與二本院校學生將簡歷分開放,聲稱原則上該公司會招收二本學生,但機會不大。“我雖然有些氣憤,但是我對自己學校的專業和自己有信心,我不覺得我比別人差。未來的路還長,一考定不了終身。”
? 湘潭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波提醒,“考生不要因為專業輕易給自己設限,改變人生軌跡的機會有很多,比如轉專業、考研。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你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明確目標。”
復讀兩次,明確自我認知
? 當高考成績與心理預期值不相符時,復讀成了考生們的第一選擇。有教育網站的互動調查結果顯示,高考成績不理想的考生中,35.5%的考生有強烈的復讀意愿。
? 懷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的西南邊。高中就讀于靖州民族中學的理科生王堯(化名),是一個傳奇人物。
? 2008年,王堯參加高考。他回憶道:“那時候沒有生涯規劃的說法,父母也不懂這些,覺得只要是理科專業就可以了。”“任性”又“懵懂”的他,被華東理工大學的化學專業錄取。
? 兩年以后,王堯堅定地走上復讀之路。復讀那年,王堯每天早上7點出門,晚上10點回家,繼續看書到次日凌晨,如此日復一日。“時間碎片都用來背書、背單詞”。
? “班上有挺多學霸的。”王堯表示,復讀班的學習氛圍比高三還要濃,因為對專業不滿意而復讀的學生占了大約三分之一,“這些同學學習會更認真專注一些”。通過復讀,他被北京大學的通信工程專業錄取了。
? 王堯的生涯規劃比較晚,他在北大就讀一年后,發現自己擅長和喜愛的領域是數學。“在國內,清華大學的數學專業是王牌。”他再一次選擇了復讀,參加第三次高考。
? 一年后,他以710分的高分被清華大學的數學科學系錄取。找到自己清晰的職業規劃,通過努力和天分,去年王堯被保送為清華大學的研究生。
? “通過復讀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實是走了一條曲折的路,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復讀風險高,需謹慎,復讀的時間、精力、金錢成本大。”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青少年生涯發展高級輔導師賀彩云表示,“生涯規劃教育是人生發展的‘必修課’,它能讓人發現自己,了解大學專業和社會職業,學會從長遠著眼,來規劃自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