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月
黑暗中的一道光
貝多芬出身于德國波恩的一個問題家庭。母親疾病纏身,父親約翰是當時的宮廷歌手,卻有著酗酒的惡習。約翰死后,他的老雇主曾開玩笑說,約翰的死能直接導致國家酒稅下降。
然而這個酒鬼父親在臨死前做了件“好事”,就是逼迫貝多芬學習音樂。
莫扎特是當時歐洲年輕有為的“天才”音樂家,而此時的貝多芬也和莫扎特一樣有音樂天賦,他四歲時便能熟練演奏羽管鍵琴。神童在手,父親約翰可不會錯過這名利雙收的好機會。 “成為下一個莫扎特”,貝多芬童年時候便被灌輸了這樣的信念。
十二歲時,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給管風琴師、指揮家聶費當助理。
苦練多年鋼琴、小提琴的貝多芬,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師。
聶費是位極富才能的音樂教育家,他如一道光讓貝多芬的音樂之路更加明朗。他讓貝多芬聆聽了許多優秀的德國古典音樂,也讓貝多芬明白,音樂并不是炫耀或討好別人的工具。音樂是一種語言,美好而崇高。
與偶像的一面之緣
聶費老師還做了一件讓貝多芬十分感動的事,那就是把十七歲的貝多芬引薦給他的偶像——莫扎特。
1787年,三十一歲的莫扎特在維也納聽了貝多芬的演奏后,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成為一個轟動世界的名字??上ж惗喾疫€沒來得及成為莫扎特的學生,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直到1792年父親去世后,貝多芬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已不在人世了。
莫扎特的早逝讓貝多芬非常痛心、遺憾,但這次貝多芬沒有帶著悲傷返回德國,而是選擇留在了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為賺錢養家而作的曲子,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型鋼琴曲,而定居維也納的他,像步入了富麗的音樂殿堂一般,有機會結識更多音樂導師,比如“交響樂之父”海頓和“奧地利宮廷音樂總監”安東尼奧·薩列里。
在這里,貝多芬第一次聽說“對位法”,第一次系統地學習作曲知識,創作出《月光奏鳴曲》等鋼琴奏鳴曲,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榮譽,一切開始變得美好而順利。然而,命運并沒有饒過這個天才小子。
打擊迎面撲來
這首開頭溫柔、悲傷、沉靜,甚至有些陰氣森森的奏鳴曲,是貝多芬為紀念自己曾經的戀人而創作的。
作家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記錄了貝多芬的這段經歷:伯爵的女兒朱麗葉塔·圭查蒂是貝多芬的初戀,但兩人因門第的鴻溝,無法如愿成為眷屬,貝多芬由此創作了孤獨而傷感的《月光》。
但比起失戀,更令貝多芬慌張、恐懼的是他的耳朵出了問題。從1796年開始,他就有耳聾、耳鳴的癥狀,有點兒像現在的人在現場連續聽幾個小時重金屬搖滾之后的感覺。貝多芬曾竭力治療,還搬到維也納鄉下去療養了兩年,但都無濟于事。
病魔一朝進駐他的身體就永遠不再退隱……1796年至1800年間,耳聾成為貝多芬無法躲避的災難。
偉大而浪漫的受難者
按照勵志故事的套路,貝多芬面臨失聰的打擊,應該依然能笑對人生??上?,貝多芬并不是神,而是一個以音樂為信仰的人,他患上了終生未愈的抑郁癥。不過他并沒有停止過音樂創作,很多驚艷世界的作品,都是在他陷入痛苦,又自我振奮的過程中創作的。我們來看看這段時間他都創作了哪些作品吧!
1799年《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1802年《D大調第二交響曲》
1804年《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1807年《C小調第五交響曲》
1808年《F大調第六交響曲》
1822年《D小調第九交響曲》
天哪,感覺一首都沒聽過!別急,這些作品的別名或其中的篇章名你一定不陌生——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又名《悲愴奏鳴曲》)
正值青春年華、事業蒸蒸日上的貝多芬親自把這首鋼琴曲命名為“悲愴”,他內心的掙扎與煎熬不言而喻。
有人從《悲愴奏鳴曲》中聽出了貝多芬對苦難的隱忍,也有人聽出了他對現實的超越。貝多芬曾試圖放棄生命,卻從未想過放棄音樂,他嘗試在音樂中慢慢拯救自己。
《D大調第二交響曲》
(又名《第二交響曲》)
1802年,貝多芬在創作完《第二交響曲》之后,便緊鑼密鼓地著手于首演和出版事務。這一年,三十一歲的貝多芬已經徹底聽不見聲音了,但《第二交響曲》的曲風卻出人意料地歡快爽朗。接受了現實的貝多芬,似乎在用這樣的旋律鼓舞自己。
貝多芬立志在佘生專心從事音樂創作,他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
獻給英雄的交響樂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所處的年代正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貝多芬心中,拿破侖·波拿巴是崇高的英雄,貝多芬為他創作了《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命名為《英雄交響曲》,并在總譜封面寫下了“獻給波拿巴”。
得知拿破侖登上皇位成為獨裁者后,貝多芬憤怒了。要知道,這首交響曲寄寓了貝多芬的反抗意志,而拿破侖的做法徹底擊碎了他的希望。
《C小調第五交響曲》
《C小調第五交響曲》即《命運交響曲》,被稱為“交響曲之冠”。貝多芬曾將它的經典開場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它主導了第一樂章,并在整個交響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生活中有苦難、失敗和不幸,也有歡樂、成功和希望,這就是所謂的命運。但是,人不能聽天由命,而應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并且隨時準備與厄運抗衡。貝多芬在音樂中不加掩飾地表達他的這種意志。在無數人心中,《命運交響曲》才是屬于貝多芬的真正的“英雄交響曲”。
心靈的耳朵
一個徹底失聰的人該如何作曲呢?貝多芬明確給出了答案:用心靈的耳朵。
《F大調第六交響曲》
貝多芬在維也納生活了三十五年,在這里,至今還有一條“貝多芬小路”,不僅因為貝多芬當年常常在此散步,還因為他在這條路上產生了很多音樂靈感。琴弦聲流轉于鄉間小道,小號聲輕撫玉米田地,最受人歡迎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即《田園交響曲》由此誕生。
雙耳失聰常常使貝多芬狂躁不安,眼前的大自然安逸美好,雖無助于緩解身體痛苦,卻是他的安神良藥。
《D小調第九交響曲》
1824年《D小調第九交響曲》首演,貝多芬作為指揮背對觀眾,有人示意他轉身時,他才看到所有觀眾正向他起立致敬。貝多芬聽不見任何聲響,卻用心靈的耳朵感受到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首交響曲被專業人士稱為“貝多芬音樂生涯的高峰”,其中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你一定聽過,它的名字叫《歡樂頌》,是以德國詩人席勒的同名詩篇為詞譜曲的。可以說,席勒的《歡樂頌》就是通過貝多芬的音樂才傳播到了全世界。
有人說,貝多芬最大的不幸,就是后半生創作的偉大作品他自己卻聽不到。但也許貝多芬并不那么覺得,他的腦海里滿溢著音符,已無須聽覺的加持。而正因為貝多芬的內心如此澎湃,才能熬過那些非常人所能理解的艱辛。貝多芬的一生還經歷了哪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坎坷呢?我們下期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