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報道顯示, 今年5月份主動投案的官員除秦光榮、劉士余外,還有湖南常寧市委副書記唐奇林,廣西貴港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黃儉,云南省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許雷等。
越來越多問題官員主動投案,被輿論稱為“主動投案潮”。
5月9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發《主動投案是選擇了唯一正確的出路》一文透露: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國共有2.7萬名黨員干部主動交代了違紀違法問題,5000余名黨員干部主動投案。腐敗分子主動投案,已經成為反腐敗工作的一個新特點。
“扎堆式”主動投案
事實上,主動投案并非新現象。
2013年12月1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稱,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童名謙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
童名謙仕途中最重要的標簽是,他在擔任衡陽市委書記期間,衡陽出現震驚全國的賄選案。案發后,時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的童名謙主動自首。
2018年7月31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通報,河北省政協原副主席艾文禮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已投案自首,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這也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在對外發布中管干部審查調查消息中首次使用“投案自首”這一表述。
艾文禮投案自首后,多名問題官員也選擇了類似的方式。
據各級紀委監委公開通報:同年8月4日,河北邯鄲市委原常委、統戰部部長王社群;同年8月7日,河南焦作市原副市長魏超杰;同年8月9日,吉林通化市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成員、副主任剛振濤;8月17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王鐵;同年8月21日,黑龍江佳木斯市郊區原政協主席張建國紛紛投案自首或主動投案。
那一段時期,全國多地還出現了“扎堆式”主動投案潮。
2018年9月15日,《中國紀檢監察報》披露稱:浙江省象山縣公路管理段,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連續7人到縣紀委監委主動投案,創下了一個案子主動投案人數之最,而且都來自同一個單位。
主動投案不等于投案自首。
從法律層面上講,自首有兩個構成要件:“自動投案”與“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從性質上來說,“自首”的主體已構成犯罪、觸犯刑法,其中涉嫌職務違法犯罪者可以向監察部門自首,涉嫌觸犯由公安機關管轄的罪名則應當向公安機關自首;而主動投案的主體則不一定構成犯罪,如果構成違紀,可以向紀委主動投案;如果構成職務違法但尚未構成職務犯罪,也可以向監委主動投案,但以上情形并未構成職務犯罪,不能稱作“自首”。只有構成職務犯罪、足以移送司法機關的情形,才有可能構成“自首”。
投案的動機
湖南省廉政智庫首席專家王明高,對反腐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官員主動投案潮的背后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保持持續反腐的高壓態勢,對腐敗分子的震懾作用不斷強化,讓他們失去了僥幸心理;其次,有些貪腐官員的家人、秘書、下屬等的違法情況已經被紀檢部門掌握,甚至被帶走調查,沖垮了他們的心理防線;第三,一些相關政策的出臺實施,也讓腐敗分子意識到主動投案是最明智的選擇。
北京一中院原法官、北京焱明律師事務所律師梁溯告訴記者,反腐敗建設的力度越來越強,腐敗分子的藏身之處也越來越少。這些腐敗分子主動投案,既是對廣大黨員干部的警示教育,也是對那些還沒有暴露的腐敗分子的一種現身說法。
從多個案例看,在主動投案前,大多數問題官員都經歷了復雜的心理斗爭。
《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稱,浙江省象山縣公路管理段東陳站站長林某投案之前,看到同事一個個被“揪出來”,自己感到非常焦慮,后來他想明白了,與其擔驚受怕,還不如主動投案,爭取從輕處理。震懾之下,林某選擇主動向組織交代問題。他的舉動催生 “多米諾效應”,此后不到一個月時間,縣公路管理段黨總支書記錢某、工程管理科科長翁某等6人相繼到縣紀委監委投案自首。
從對這類官員最終的處理結果看,也體現了從寬處罰的一面。
2019年4月18日,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河北省政協原副主席艾文禮受賄案。法院認為,艾文禮的行為構成受賄罪,數額特別巨大,應依法懲處。鑒于艾文禮的行為構成自首,依法可對其減輕處罰,判處八年有期徒刑。
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王鐵和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李建華均被開除黨籍處分和政務撤職處分,降為副處級非領導職務,辦理退休手續。
王明高告訴記者,鑒于紀檢監察部門的看法意見是相關部門處理主動投案官員的重要參照,建議應盡快出臺相關細則、規章制度,“這既能讓主動投案的問題官員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被寬大處理的具體原因,同時,又可以讓廣大民眾感覺反腐敗斗爭是有法理依據的。”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