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井岡山時期,由于戰斗頻繁,傷亡又大,部隊中補充進了很多游民分子,毛澤東認為,“在此種情況下,只有加緊政治訓練一法”。他常常親自給官兵上課,教育他們養成嚴格的紀律,克服流寇思想。由于農民小資產階級成分的限制等原因,紅軍中產生了極端民主化、絕對平均主義等許多錯誤思想。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紅四軍通過了《古田會議決議》,對紅軍中存在的種種錯誤思想進行了剖析,并一一指出了糾正方法,加強對官兵的教育管理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紅軍組建初期,由于相關制度沒有建立,征兵比較隨意,新兵的訓練很差,老兵的訓練也不統一,正規化程度很低。為改變這種現象,毛澤東在龍江書院創辦了教導隊,后在其基礎上成立了隨營學校,開始了紅軍初步的正規教育訓練。1930年三四月間,毛澤東主持頒發了《關于官兵考績的訓令》《征募和教育新兵問題的訓令》《加強體力與提高射擊技術的訓令》,以法規條令的形式規定“教育以集中為原則”,并明確了征募新兵的條件、手續以及軍事訓練的組織和內容,改變了過去紅軍教育訓練的無序狀況,提高了部隊的正規性。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我軍的迅速壯大,毛澤東創造性地通過整軍這個方式來提高軍隊的正規性,要求各區結合軍事整訓,加強政治的教育和訓練,克服游擊習氣。他領導我軍開辦了抗日軍政大學并在各地建立分校,親自規定抗大的教育方針和校風,確立了少而精、理論聯系實際、體力智力統一、軍事政治配合的教學原則,貫徹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進行正規的教育訓練。
解放戰爭后期,軍中也曾出現了一些比較嚴重的無政府、無紀律現象,毛澤東號召全軍加強對官兵的管理與教育,提高他們的集中統一性和組織紀律性。
新中國成立后,我軍向蘇軍學習加強自身建設,現代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與之相適應,毛澤東提出了“五統四性”思想,要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編制、統一的紀律、統一的訓練,而“首先又應該是從教育訓練上”培養部隊的組織性、計劃性、準確性和紀律性,從而克服游擊習氣,實現部隊建設的現代化正規化。
由于戰爭平息進入和平年代后,不少部隊出現了教育松懈、紀律廢弛的現象。毛澤東深刻地指出了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在于“各級干部中長期存在的游擊性的習氣,缺乏嚴格的軍事管理的要求”。
1953年以后,毛澤東領導全軍開展了正規化訓練,官兵們依照條令、規范進行軍事教育和訓練,正規化意識得到強化,組織紀律性不斷提高,帶動了我軍建設的飛速發展。
(摘自《學習時報》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