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雪暉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批優秀的初中生畢業后以高分被選拔進入師范、衛生等專業學校,在轉成城鎮戶口,畢業后的“鐵飯碗”和干部身份的強吸引力影響下,中專錄取率曾低至不足10%。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專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大學擴招,中專這一學制瞬間急劇貶值……
素質教育
很長一段時間里,孫文楨都不愿意與別人談起自己的中專學歷,“覺得憋屈”。他想不通自己當年以陜西富平縣中考第5名的成績考入的中專學校,才過了10多年,地位就一落千丈,成了“差生才會去上的學?!?。
孫文楨畢業于陜西省蒲城師范學校,1982年,該校招錄了第一批優秀初中畢業生,培養目標是小學教師,孫文楨為其中一員,屬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中專”。那還是中專生頗感優越的年代,畢業時的分配和待遇都很好。
對于在中等師范的學習經歷,多位畢業生都不約而同地用了“素質教育”這個詞?,F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的張濤甫曾就讀于安徽六安師范學校,他形容自己在那里度過了3年“非功利”學習的時光。
“師范教育綜合性很強,除了數理化,歷史、地理、音樂、美術也都會教。我當時成績最好的是理科,還自學了高等數學、高等物理?!睆垵φf。在不以功利目的為衡量標準的學習過程中,“一個人的才能和智慧全面發展,各種可能性都可以探索?!睆垵τ浀?,同學們中有喜歡美術、音樂的,也有懷著文學夢、作家夢的。
3年的時間里,湖南桃源師范中專老師周碧華見證了學生們有過苦悶、快樂、頹喪和拼搏?!爸挥腥舾赡旰螅麄儾拍荏w會到中師教育真的是素質教育,讓他們受用終身,良好的綜合素質,誰一旦改行,一定脫穎而出;大部分沒改行的同學,也絕對是各地的教學骨干?!?/p>
自學成才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專地位一落千丈,從原來的重點高中之上“淪落”于普通高中之下。對于不熟悉中國教育制度變遷的很多人而言,“差生去的地方”成為了中專的標簽。
一位中專生說,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自己也才18歲,看著有些曾經成績不如自己的初中同學考上了重點大學,但自己的未來似乎已經一眼看到了頭。
基層信息閉塞,一些想證明自己的人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找出路?!叭硕紩非筮M步,可能對于別人就是去大醫院進修一下,但對我來說就是‘想走得遠一點’。”目前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擔任副主任醫師的錢海燕說。
由于上學早,錢海燕初中畢業時只有14歲。家庭雖不至于貧困,但父母仍把他的中考志愿改成了中專,“怕我將來不一定考得上大學。”
他隨后在安慶衛生學校醫士班讀了3年中專,畢業后分配回老家的鄉鎮衛生院工作。
1999年像是錢海燕的分界點。20歲,在鄉鎮衛生院工作快4年,因為表現突出被擬提拔為副院長,如果他選擇留下,之后的晉升可能會一路順遂。但是從這一年開始,他開始了自學考試。2年制自考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留在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工作時28歲,雖然與同齡醫學博士的年齡相當,但是過程的曲折和艱難,只有他自己知道。
尋求突圍
除了“不甘心命運如此”的,還有一些中專畢業生則是被迫“追求進步”。
劉力現在是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CT室副主任醫師。此前國企醫院面臨改制,中專學歷的醫生工資要比本科、大專少很多,他開始自學本科,再考研,他說自己“只能上學深造,靠讀書改變命運”。
好勝、刻苦,是這個群體的普遍特征。比起同齡人求學就業的順遂,這些中專生“起點比較低”,在后來的歲月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走過更多的彎路?!皬膩頉]有停止過奮斗,一想到自己曾經‘荒廢’了幾年時間,就不敢懈怠?!?/p>
仍有大批中專生留在了基層,選擇了另一種奮斗之路。“一批優秀青年成了小學教師,可以說,不少80后、90后的孩子從起步便接受了良好的基礎教育,因為那個年代的中師生功底扎實。”周碧華這樣評價。
作為老師,周碧華面對學生們的人生經歷時情緒很復雜?!拔疑钌钪?,全國的中師生特別是20世紀80到90年代的中師生,都有著相同的心路歷程:他們優秀,卻走了一條平凡而清貧的道路?!?/p>
鏈接
中專生,一代人的家庭選擇
上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社會人才缺乏問題突出,高等教育培養出的大學生數量過少,中專政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臺。
中專學制源自蘇聯,目標是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學時三年。為了更快更好地吸納人才,中專政策制定了轉戶口、包分配等優厚待遇。當時,中專的錄取分數線一般高于重點高中,凡是考上中專的多數是中考佼佼者。
不少中專生選擇中專是為了“幫家里減輕負擔”。對他們的家庭來說,他們繼續念高中甚至大學,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比之下,中專的優勢明顯表現了出來。中專生以最快的速度拿到“鐵飯碗”,進校就保證畢業會分配,擁有干部身份。同時,還能跳出“農門”,戶口從農村轉到城鎮。對于農村家庭來說,這些待遇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