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非洲朋友們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為經常下田,皮膚黝黑,曾戲稱自己是非洲人。事實上,袁隆平只到過一次非洲,但是他卻有不少非洲朋友。
幾內亞比紹總統若澤·馬里奧·瓦斯,是袁隆平最新結交的一個非洲朋友。瓦斯2014年當選總統后,在該國致力于推廣水稻種植,把該國糧食的產量,從每公頃七、八百公斤,提升到了每公頃兩噸,他也因此被國民稱為“水稻總統”。2018年7月他拜訪袁隆平,就是想在該國種植雜交水稻。他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請袁院士,去我們國家幫助我們發展雜交稻。
袁隆平與非洲結緣,始自上世紀90年代。1994年,湖南雜交水稻中心開設國際培訓班,培訓班學員來自世界各地,并逐漸出現了非洲朋友的身影。
隨著雜交水稻的畝產屢創新高,袁隆平院士在世界上的名氣越來越大。從2002年開始,莫桑比克、尼日利亞、南蘇丹、塞拉利昂等七個國家的元首、或者農業部長到訪長沙,并專程到湖南雜交水稻中心拜訪袁隆平。
歐提約·阿迪格·尼克維科是南蘇丹農業及糧食安全部部長,他說,我們希望能夠得到中國、湖南的技術指導,引進種植雜交水稻。
不僅是政界要人、農技專家,不少普通非洲朋友也都認識了這個皮膚黝黑,精神矍鑠的中國老人。
目前,袁氏種業在非洲成立了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隆平高科在利比里亞、尼日利亞等國開發水稻種業生產,已經有11個非洲國家種上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湖南醫生感動非洲母親
2017年5月31日,經過近40個小時的長途飛行,中國(湖南)第19批援塞拉利昂醫療隊抵達塞拉利昂首都。與第18批隊員進行緊張周密的對接后,他們于6月5日在中塞友好醫院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年的醫療援助工作。
2017年6月18日,醫療隊中來自長沙市第四醫院的兒科主治醫師鄒登以日記的形式講述了這段時間在塞拉利昂難忘的工作經歷。
6月5日,雨
飽受長途跋涉、倒時差的疲憊和食宿條件極其簡陋的考驗,我們以飽滿的熱情迎來第一個工作日。
我提前20分鐘來到門診大廳,候診室早已黑壓壓擠滿了病人。兒科門診護士Novenlla抱著一摞兒科門診病歷遞給我,共有20多份。
患兒以高熱、咳嗽一周以上的肺炎病人居多,最長的已有兩個月病史才來就診。部分患兒家長說當地語,需要護士幫我翻譯成英語,而Novenlla的英語也帶著濃厚的非洲口音,讓語言溝通占去了相當一部分時間。為了提高效率,我全神貫注地注意他們的發音、表情和肢體語言,以求更精準地了解病情。
看病時,我和一名4歲小患者的母親聊了一會兒。她以前從事財務工作,自從3個月前丈夫因腎衰去世,不得不辭去工作,獨自照顧兩個年幼的兒子。小兒子已經高熱、咳嗽10多天了,因為沒有經濟來源,一直沒到醫院看病,現在孩子精神和食欲都很差了,才不得不趕來就醫。經過一些基本檢查,排除了傷寒、瘧疾。考慮到小患者得了肺炎,我開了一些藥,告訴小患者的母親,這些藥都來自遙遠的中國,而且是免費提供的。聽到這些,她的表情變得凝重,隨之眼角泛出淚光,連說了三遍“Thank you,my Chinese friend(謝謝你,我的中國朋友)”!
Novenlla告訴我,很多當地患者都是沖著中國醫生趕來看病的。在國內不曾有過如此的感受,第一次來到非洲,我深深地為日益強大的祖國感到驕傲!
想在非洲當一名咖啡農
“非洲的埃塞俄比亞是咖啡的發源地,我的夢想是能在非洲做個咖啡農,種出世界上最好的咖啡提供給中國消費者。”長沙高橋大市場盛和咖啡營銷體驗中心總經理景建華說,他和萬里之遙的非洲結緣,正是源于小小的咖啡豆。
景建華17歲成為一名咖啡師,2017年創業,在高橋大市場成為一名咖啡系統服務供應商。
去年6月,景建華隨湖南經貿代表團第一次踏上了非洲土地。“20年前剛接觸咖啡,就知道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咖啡的發源地,一直向往去看一看。”景建華說。
9天的非洲之行,景建華隨團走訪了烏干達、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莊園、咖啡加工廠,與當地咖啡從業者進行了深入溝通和交流。
“非洲的日曬、雨水、土壤等自然條件絕佳,而且人工成本低,非常適合種植高品質咖啡。”景建華介紹。
“我的夢想是去非洲當一名咖啡農。”景建華坦言,非洲大部分咖啡由于種植和加工采用粗放型模式,品質一般。出產高品質咖啡的莊園,大多由美國人、日本人經營。“我們中國人有咖啡種植、管理、加工技術,為什么我們不能去非洲種咖啡?”景建華目前正在聯系國內同行,籌劃和非洲咖啡莊園合作。
他計劃8月再赴非洲,和埃塞俄比亞、烏干達咖啡產地對接合作。“目前中國咖啡飲品市場年增長率15%~20%,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市場。非洲咖啡如今在中國市場份額只占10%左右,潛力巨大。”景建華有信心把更多更好的非洲咖啡以更親民的價格帶給湖南消費者。
非洲的“淘寶” 湖南人干的
作為首家進入非洲互聯網和電商行業的中國公司,湖南常德小伙楊濤就像一條逆流而上的魚。
如今,將公司總部落戶長沙高新區后,他直言壓力很大,“如何把創建的Kilimall打造成非洲第一電商平臺,并通過中非經貿博覽會這一平臺,助力湖南成為新的中非經貿中心,一直是我在思考的問題。”
2010年,畢業四年后,學計算機專業的楊濤順利進入華為公司,從事營銷和品牌運營工作。“屬于公司中層人員,收入可觀、工作體面,且經常全球出差‘旅行’。”在外人看來,這絕對算得上安穩可靠的工作。第二年底,華為準備進軍“手機錢包”領域。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且在海外一呆就是好幾年,困難可想而知。可就當大部分同事都在權衡、考慮之際,楊濤毅然決定前往非洲肯尼亞,為公司開拓“手機錢包”市場。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手機錢包”成功上線,但期間親身經歷或聽聞的幾件事,又讓楊濤萌生了新的想法。
“當時在非洲購物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去超市,第二是去普通人經常去的集市。但我們需要的物品一般集市都沒有,而超市的價格則非常高,是中國零售價的3倍以上,有些則在10倍以上。”楊濤回憶,同事買的投影儀用的幕布,國內京東價是270元人民幣,在烏干達花了3000多元人民幣,而且還是一個二手貨。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楊濤介紹,自己曾去尼日利亞拉各斯的一個超市購買雨傘,發現整個超市只有一種選擇,而且傘的上面還印著超市的Logo。
物價高、選擇少,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電商是一個較好的辦法。于是,進軍電商行業成為楊濤又一奮斗目標。
決定之后,說干就干。楊濤回憶,“當時我們就在一棟二層小樓里面開始創業。面積大約100平方米,一樓辦公,二樓做臥室兼倉庫,我們睡在一堆貨物中間。”楊濤給自己的電商平臺取名Kilimall就是希望成為非洲第一電商。為開拓市場,公司在Facebook上做過很多的活動,還邀請當地明星為公司產品代言、做推廣。很快,楊濤就獲得了第一個訂單。“這個客戶買家是一個印度人,他買的是個防水的藍牙音箱。”
目前Kilimall平臺上,當地注冊用戶約500萬個,已在肯尼亞、尼日利亞和烏干達3個國家建站,近期還將開放南非、加納、坦桑尼亞等6個國家站點。
(本版稿件綜合湖南衛視、《長沙晚報》、紅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