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接到文藝界友人發來的邀請信,老舍就匆匆自美國啟程回國。剛做完坐骨神經手術,他是被人用擔架抬上輪船的。漂泊半生,老舍為途經的許多城市寫下文字,加起來也比不上故鄉皇城根兒。從《駱駝祥子》到 《四世同堂》《月牙兒》,他“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今北京)”,北京在他的筆下,在他的血里。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勸他再觀望一陣,可是回北京,他等不了。
與許多歸國名人一樣,老舍被暫時安排在北京飯店居住,夫人和四個孩子抗戰期間遷往重慶尚未返京。房間現代化國際范兒,但寫作只能在梳妝臺上對著鏡子。
對老北京人來說,獨門獨院才有家的味道。“再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1936年在青島,他這樣滿懷憧憬地寫道,“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點清福了。”少小離家老大回,揣著在美國積攢的稿費,老舍想買個自己的房。
新中國成立伊始,有產業的人紛紛拋售房屋,價格極低,但全北京沒人買。解放區干部、歸國文藝人士都聽從政府分配,住進宿舍樓或合住大院,“買房置地”似乎不合時宜。老舍問周恩來,能否自己出錢買房?周恩來說,你需要安靜的寫作環境,沒問題,你買吧。老舍成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特批”可以買房的作家。
他趕緊托好友盧松庵和張良辰看房。兩人挑中了東城乃茲府豐盛胡同(后改名豐富胡同)的小四合院。乃茲府大街即今天的燈市口西街,老舍對位置滿意,信任朋友眼光,連看都沒有看就定下了。房主開價一百匹布,老舍用500美元稿費買來布匹換了房。
1950年3月,夫人胡絜青帶著子女回京,簡單裝修后,4月一家人搬進新居。北京人愛在四合院種果樹,圖個吉利好看,老舍請人到西山移植來兩棵柿子樹。柿子圓潤火紅,是國畫家青睞的題材。胡絜青年輕時就喜歡畫畫,回北京正式拜師齊白石。三間正房中的東房是胡絜青的畫室兼臥室,胡絜青為這間房取名雙柿齋,整個新家叫作“丹柿小院”。前半生,老舍住過的地方不下幾十處,從1950到1966年,丹柿小院是他一生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
連房帶院占地300平方米,在四合院中算是規模很小的。作家鄭振鐸、高君箴夫婦去祝賀喬遷之喜,看到“狹長的房子有點像列車車廂”;客廳新粉的墻壁因為受潮花糊糊一片,老舍指著墻說,“這是多妙的一幅天然山水畫呀”。他還經常得意地說:“我是作家自己掏錢買房的頭一名!后來好多朋友來過之后羨慕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