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娜





雖然中國文化產業的輸出距離成功還差距甚遠,但中國強勁的經濟與文化影響力帶動起的中國熱潮早已引發全世界民眾的關注。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中國元素在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其中不乏成功范例多方獲益,也有相當混亂的挪用、濫用之作廣被嫌棄。
當中國元素越來越多地影響世界,中國風與國際審美的距離卻一直忽遠忽近,不易把握。上海灘執行總裁雷富逸對在設計中如何運用中國元素見解獨特,“最為關鍵的挑戰就是了解‘做一個中國人意味著什么’,以及對中國這個擁有5000年傳統歷史的國家來說‘奢侈’究竟意味著什么。中國是一個包含無數文化多樣性的大國。要完全欣賞到中國的異質性,一個人不但需要了解過去的傳統,還需要完美地結合當代的趨勢來帶領我們走向未來。”
被誤解與誤讀的幻象
深入解讀某個國家或族群的文化,從來都不是易事,對于底蘊深厚的中國文化即是如此,乃至于一些被誤解與誤讀的時候甚多。某種程度上,中國文化風靡與經濟發展不乏關系,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關注中國、學習中文,其中有發自內心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也有相當部分的人抱以就業、升學等現實目的,自然談不上太多用心與專注,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者為數不少。
與個人層面,紋幾句不通的詞句在身上或穿著印有漢字的服裝招搖過市還可一笑置之,一些企業與品牌本意想借著中國風來刷一波好感,卻對中國文化只有刻板認知,只會沒有誠意的僵硬移植,甚至還以調侃為名帶有絲絲惡意,那么做出來的產品就只會讓大眾備感冒犯,淪為業界笑柄。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但現在的中國消費者對于品牌有著更高的要求,個性化設計確實能激發當下和未來他們的的情感追求需求并轉化為購買欲,但毫無品質感的胡亂拼湊顯然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細數那些國外品牌的不成功中國風作品,多是由于對中國文化的片面理解與簡單物化,導致指向混亂或用力過猛。
由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與全球在線調研機構SSI聯合做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國外品牌對中國元素的認知主要為“長城”、“竹子”、“瓷器”、“絲綢之路”、“書法”、“麻將”、“道”、“太極拳”等,而他們運用起來最嫻熟的中國元素是“中國紅”、“生肖”、“旗袍”、“青花瓷”、“龍鳳圖”、“刺繡”、“印花”等,相當一段時期里,不少品牌的做法就是把各種中國元素搭配在一起,難免有違和之意,不但和品牌氣質不符,顯得生硬和尷尬,與中國消費者的審美觀也大相徑庭,引起情感共鳴、激發消費需求自然難上加難。有消費者不免吐槽中國元素都被外國品牌與設計師的另類理解“玩壞了”,“在衣服、絲巾或球鞋上印上長城、熊貓或生肖圖案,算什么時尚?外包裝上印幾個漢字應應景也不算有新意,這樣哪里是中國style,分明是丑到辣眼睛。”
中國元素在潮流圈中一直喜聞樂見,然而潮流圈里曾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在國外設計師眼中,只要加了紅色和漢字,就是中國元素滿滿了!”中國元素要么被抽象成形而上的設計精神,要么被模糊放低到成為一個“四不像”。令人難堪的是,本土品牌也曾一度很少愿意接觸和運用中國元素的設計,反而熱衷向國外設計風格靠攏。直到中國元素被全世界追捧的情況下,才有更多本土品牌逐漸愿意把本國風格的設計代入到作品之中。
論中國風的正確詮釋
何為“中國風”,最早的中國風可溯及至數百年前,英國作家休·昂納在他那本《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中認為,“中國風既非單純的中國制造,也非西方對中國藝術的簡單模仿,而是中國元素與西方人中國想象的有趣結合、中國情調與西方品味的有趣結合。”彼時的中國風直接形塑了西方時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風格,這場中國風在18世紀中葉時達到高潮,直到19世紀才逐漸消退。
當代西方設計師終究還是視中國元素為待挖掘取材的富礦,鐘情中國元素的設計名家與品牌為數眾多,他們所呈現的極致中國又通行世界的美,才是中國風的正確打開方式。
時尚領域對中國元素愈來愈愛并非新聞。可可·香奈兒雖然從未到訪過中國,但她的私人收藏里有32面中國烏木漆面屏風,其中8面是常住寓所里的裝飾,用作空間隔斷,后來香奈兒還以此為靈感開發出系列產品包裝。羅伯特·卡沃利以中國元素的代表之一青花瓷為靈感設計出驚艷世人的青花裙,華倫天奴也有一季為自家高定添上青花瓷的顏色。古馳自2016年起就大量運用中國風的龍紋、祥云、仙鶴以及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等元素,被贊為把中國風玩出了新境界。從數量漸長的中國籍名模,到中國結、中式傳統紋樣,再到古代宮廷圖騰與文化戲曲元素,歷年的維多利亞的秘密秀場也將中國元素運用地爐火純青。《時尚芭莎》干脆和故宮文化珠寶合作,推出“故宮·芭莎紅”玲瓏福韻項鏈套裝,時尚單品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走出了新高度。2018年的倫敦時裝周上,業界人士不無驚異地發現,“環保”、“脫俗”、“獨立”和“中國元素”成為英倫時裝業的四大走勢。愛馬仕聘請中國團隊打造了針對中國市場的新品牌“上下”,表現相當搶眼,“上下”CEO兼藝術總監蔣瓊耳說,“‘上下’一直在做的,是以當代設計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就如潺潺流水一般,流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為之所用。如此,傳統美學與精湛的手工藝才能傳承下去。”
快餐業方面,星巴克不光在華產品屢有在地化演進,在成都寬窄巷子、上海豫園、北京后海等地店面設計和傳統環境充分融合,還邀請華裔時裝女設計師Vivienne Tam為品牌設計了一系列中國風咖啡杯。麥當勞在徹底變身金拱門之前就是推行中國風營銷的個中能手,以中國傳統節氣和節日進行創作的“大薯日”,以蒸籠、簸箕、茶盤、竹籃等舊時代表性用品作盛具都頗拉消費者的好感。肯德基曾推出“百雞百吉”主題餐廳,用中國的民俗藝術如北京京劇臉譜、南京云錦、成都蜀繡、陜西剪紙等裝飾自家餐廳。
高級鐘表領域中的一系列品牌可謂對中國文化研究最深、誠意最足。百達翡麗曾以紫禁城、天壇、頤和園三處中國名勝古跡為創作對象制作了極富中國特色的掐絲琺瑯18K金質球頂座鐘;雅典表曾推出過“天壇”掐絲琺瑯腕表;雅克德羅也曾專為北京推出過“十二名城”系列腕表。積家推出過以中國水墨畫為主體的清朝花卉繪畫琺瑯彩繪腕表,其中7枚采用中國清代著名畫家居廉和暉格的繪畫作品為表盤藍本,以琺瑯工藝呈現;第八枚表盤圖案來自乾隆御制“古月軒”琺瑯彩內佛手鍋子外花石紋題詩碗上的局部畫面,時標設計上采用漢字時標。梵克雅寶曾以吉祥如意的錦鯉形象打造錦鯉手鐲珠寶腕表;伯爵有一款金線刺繡工藝表盤;寶珀在2012年推出“中華年歷表”,生肖年、天干地支、五行、時辰、月相等元素全數匯聚并精準表達。
體育領域,阿迪達斯自2008年起每年都與中國知名武打明星合作推出武極系列;汽車領域,寶馬自2007年起每年舉辦“BMW中國文化之旅”,以喚起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和自覺意識。瑪莎拉蒂選擇與致力于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創新公益組織稀捍行動合作,關注和保護中國古老手工藝,曾連續兩年相繼推出瑪莎拉蒂經典車型藝術骨瓷盤及限量版花絲平安扣。互聯網巨頭微軟曾在2015年于所有微軟專賣店換裝巨幅中國新年元素背景,在橫跨整個微軟商店的背景中,左墻與右墻分別為中國歷史建筑和現代城市,圖中還遍布生肖羊、中國龍、鞭炮等新年喜慶元素。蘋果曾在中國官網上上線“新年創造”的主題頁面,提供“吉星高照”、“闔家團圓”、“五谷豐登”、“歲歲平安”和“年年有余”等5張年畫作為蘋果設備壁紙下載。航空業與旅游業也不遑多讓。斯里蘭卡航空憑借其中國市場戶外品牌活動“用中國水墨藝術,講斯里蘭卡故事”斬獲2018年柏林國際旅游展(ITB)的金色大門獎活動類四顆星優秀獎,其通過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表現形式描繪斯里蘭卡的代表景點,拉近了與中國游客的心理距離。
風向在變,就很美
在品牌設計師看來,“中國元素的運用不能僅依照個人喜好盲目地進行添加,而是需要確認中國元素是否與設計主題相匹配。在了解中式之美的基礎上,精心挑選最為合適的中國元素,并使其與自己的設計作品融合統一,才能真正地體現出中國風。”
早前對中國元素的成功發掘是李安電影取得成功并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隨著中國文化與經濟方面影響力的持續增強,中國各個領域都日益受到世界關注,中國元素的再演繹與詮釋愈發多元。中國品牌在本土市場與國際市場更是逐漸表現優異,連卡佛總裁在談到中國品牌與主流國際大牌的對比時表示,“中國品牌雖然起步晚,但現在已開始在全球時尚舞臺展露頭角。此外,設計師的專業能力也有大幅提升,在剪裁、制作和審美上能與本土消費者產生共鳴,其中最大的優勢還是能理解消費者的本質需求。”
雍福會的創辦者汪興政從中國審美的現時發展看待與世界的差距,“中國經過30年發展,經濟已經非常強。但是根本的問題是審美價值觀的問題,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在5000年當中,出現過很多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工藝,如絲綢、刺繡、瓷器等,在世界范圍來看都是經典優秀的東西。但問題在于我們從來沒有被輸入過時尚元素。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我們今天的中國傳統工藝,大多數依然停留在帝王將相、山水、才子佳人等傳統題材方面,依然停留在傳統的審美價值取向上,這在今天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所有的精品,或者說所有物質的東西呈現的美的方面,是離不開四個標準,形——它的設計和造型;色——顏色的感覺;質——材質的感覺;最后是藝,就是它制造的工藝。這些都屬于一個技術的層面,還有更重要的思想的層面,就是中國人講究的意境。這種審美品位都是需要時間和資本來積累的,而中國恰恰缺乏這背后的土壤。”
中國設計師已經逐漸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更了解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者的本土設計師群體正受到各方的關注。從小暈染著的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設計師對這種情愫身懷感激與眷念,且無礙他們用西式語言、現代風格來詮釋中國元素,年輕的中國設計師群體志存高遠,“我們也在慢慢進化,往另一個地方走,以作為另一個不單單顧慮一邊,而是要做一個更大更融合的東西。我們不需要局限在對于一種文化的考究。”資深設計師朱鍔堅信設計領域革新的走向會偏向于國際性的個人風格化,他認為,“等中國(設計師)成熟后,體現的不是純粹性而是把所有東西糅到一起后,出來的是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