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從小經歷了“電子海洛因”的時代,被家長嚴格控制著不讓玩游戲;長大之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想讓他們無拘無束地成長,對他們也就格外“仁慈”,再加上現在手機、電腦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讓不少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這些電子產品,慢慢成為依賴。
一個小小的約定,讓孩子自我約束
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正式將“游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列為一種精神疾病,主要現象表現在:對游戲失去控制力,對游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以至于游戲優先于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
正常的游戲娛樂我們是支持的,但是過度放縱的話,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將來孩子的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要讓孩子去玩,但也要有所節制才行。
我也是一個6歲孩子的父親,在女兒的成長中,有一件事印象非常深刻,在她才3歲不到的時候,有一次回到家看到我的父母,也就是她的爺爺奶奶和她圍在一起玩iPad。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教過她如何使用iPad,對于孩子的“無師自通”,一直不太會用電子產品的爺爺奶奶非常開心,一直夸她聰明,笑呵呵地看她玩。
直接制止肯定是不行的,不單影響大家的心情,而且也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只能參與其中。主動教她喚醒Siri并且讓她自己說出“五分鐘后叫我”,iPad就會在后臺開啟計時,這五分鐘讓孩子隨意玩iPad。時間到了Siri發起提醒,孩子也很自覺地關掉iPad,和我們玩別的玩具了。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從那天起,孩子想玩iPad都會主動跟Siri“約定”好一個時間,而這個時間每天不會超過20分鐘。
而我則負責在iPad里安裝一些適合她使用的APP,比如寶寶巴士系列、巧虎系列,在信息時代,無法完全切斷她和電子設備的聯系,就只能選擇一些適合她的應用了。而通過這些APP,她也學會了很多知識,比如很小就能跟讀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認識不少文字和拼音、知道水分蒸發形成雨滴的過程……
所以,家長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絕對不是將手機、iPad丟給他,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自己玩別的了,而是和他一起互動,有選擇地讓孩子通過游戲,學習一些在相應年齡段應該獲取的知識。而通過這些游戲,孩子對知識的接受度也更高,潛移默化地就學到了不少東西。
善用手機功能,限制使用時長
孩子越來越大,總有一天他會有自己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家長其實很難控制他們玩多久、玩什么。所以,如果是iOS設備,家長最好為孩子建立一個兒童賬戶,然后通過“屏幕使用時間”來進行監管。
在系統設置中開啟這個功能后,就可以自動記錄每個APP的使用時長。而且這是系統級功能,如果不知道預設密碼是無法關閉的。而家長也可以在自己的設備上監控、管理某類應用的使用時間。
比如你可以讓孩子的設備周一至周五只能玩半小時游戲,而在周末適當增加時長,如果表現好,也可以進行一定的獎勵。時間到了,游戲類應用就會被禁止使用。而這個時間,最好是和孩子商量好,不但能控制孩子長時間玩游戲,也能讓他從小養成契約精神。
另外,在這里還可以對孩子的設備進行權限控制,比如是否允許購買付費應用、某類功能權限等,應用分級、網頁內容篩選等也可以進行設置,讓孩子瀏覽適合自己年齡段的內容。
至于安卓平臺,同樣有類似的功能,比如不少手機都支持的“訪客模式”或者“兒童模式”,開啟后可以限制手機的部分功能。比如你可以在孩子上課期間限制游戲等APP運行,放學回家完成作業之后,解鎖讓他適當玩一段時間。
熊孩子亂花錢必須嚴防
相信類似的新聞大家看過不少吧,熊孩子重金打賞主播,或者在游戲中瘋狂消費,將父母的血汗錢揮霍一空。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他們對金額多少可能根本沒有概念,覺得就是一個數字,我覺得,其中父母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我一直認為,就算孩子玩手機,父母也不能完全不聞不顧,不說監控,至少要做到誘導和陪伴,孩子在玩什么,玩了多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以我的經驗來看,將手機給孩子玩,最好不要直接告訴他密碼(包括解鎖密碼和支付密碼)。這樣一來,孩子想玩的時候自然會找你解鎖,是否答應就看你如何把控了。更關鍵的是一定不能讓兒女使用自己的支付賬號,不然看到賬單的時候你會哭的。
首先一定要關閉免密支付,雖然方便,但這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另外,孩子長大之后,你還可以定期給他一定的錢,比如使用微信支付中的親屬卡,設定一個每月限額讓他自由支配。而且,這些錢也絕不能讓他亂花,要用他熟悉的東西打比喻告知人民幣的價值,告訴他哪些東西是應該買的,讓他從小養成理財的習慣。
用陪伴代替防沉迷
其實,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已經非常高了,相關部門也對這一現象非常重視。比如日前國家網信辦就統籌國內主流視頻網站,推出“青少年防沉迷系統”。還有此前騰訊上線的成長守護系統,可以讓家長監控孩子登錄游戲的時長,并遠程管理……
作為一名家長,我認為這些保護措施很好,我也會和孩子一起使用,但是,這樣也導致孩子在被“防沉迷”之后,心中還會想著游戲,做其他事可能也會心不在焉。我覺得更好的方法是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用其他活動沖淡他的游戲時間,減少對手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的依賴。
比如,和孩子一起讀書、運動,或者根據孩子興趣學習琴棋書畫,家長在陪伴中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并且在每一次進步時給予鼓勵,這樣孩子的積極性自然就培養起來了。
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能讓孩子玩游戲,可以一起制訂一個計劃,回家后先完成作業,然后才能玩游戲,并且中間要預留休息時間,避免長時間盯著屏幕損傷眼睛。這樣一來,孩子就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對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依賴度也不會很高,這才能夠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