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約1000年前,柬埔寨古都吳哥城輝煌壯麗。這座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城市,被認為是工業革命之前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
說到吳哥城,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全球聞名的吳哥窟。12世紀,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建造了這個宗教建筑區,目的是敬獻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毗瑟挐(守護神)。到了14世紀左右,該建筑群被轉換成佛教寺廟。多年來,考古學家一直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吳哥窟的建造用了近1000萬塊大石頭,那么,這些石塊是怎樣從附近一座山上運到吳哥窟建筑區的呢?考古學家一度以為,這些石塊先通過水道被運到洞里薩湖,接著又通過另一條河被運到下游的吳哥窟。然而,這條跨度長達87千米的路徑太費功夫,不切實際。此外,石塊必須逆流通過洞里薩湖,這顯然行不通。最近,科學家在實地調查吳哥窟地區并研究了人造衛星圖像后,發現了50座采石場和一個包括數百條道路、水道的運輸網絡。這個運輸網絡的長度只有35千米,更切實可行。因此,這一新發現能解釋為什么吳哥人能夠在相對短時間內建成像吳哥窟這么復雜的建筑群。
(摘自《奇聞怪事》2019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