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學 宋思遠
作為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象帽舞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在古代,農耕的朝鮮族經常受到虎豬(野豬)熊狼之類野獸的傷害,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朝鮮族人民就把大象毛插在帽子上,隨著人的耕作而上下左右搖擺,虎狼等野獸受到震懾,真有點像今日鄉間田野,扎幾個草人嚇唬偷食谷物的鷹雀。咦,那個時候東北有大象嗎?大象可是熱帶或亞熱帶的罕有之物。再說,大象毛從何而來?大象渾身絨絨的細毛和稀疏的幾根長毛,抗得住跳象帽舞的人制作象帽時又薅又拽嗎?
東北遠古真的有“大象”。這大象,一說叫披毛犀。披毛犀又名長毛犀牛,全身披滿厚厚的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腔齒犀屬,平均體長3.5米,肩高約2米,體重平均1.8噸。披毛犀有兩只扁平的角,冬日,可以推開雪來吃草。披毛犀有一層厚厚的皮毛及脂肪,足以抵擋來自西伯利亞的凜冽朔風、滾滾寒流。雖然披毛犀是最晚滅絕的史前犀,但滅絕年代至今已有10000年。一說這種大象為猛犸象。猛犸象又名毛象(長毛象),是一種不畏懼嚴寒的動物。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其中草原猛犸象體重可達12噸。猛犸象身高體壯,大頭大嘴,還有一對彎曲的大門牙。一頭成熟的猛犸象,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門齒長1.5米左右。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且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厘米。
也有人說象帽舞源于朝鮮族在獵取野獸等食物后,甩動發髻以示慶賀的一種表達形式。無論怎樣,象帽舞已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具有相當的技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據史料記載,每年春播時節,“貴五谷而賤金玉”的朝鮮族會跳舞祭祀,名“踩地神”;十月秋收后,會隆重地舉行“祭天”儀式,人們“盡夜飲食歌舞”,歡慶豐收,感謝上天的恩賜。因此,這種舞蹈稱農樂舞,而象帽舞是農樂舞的最高表現形式,表現整個農樂舞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興奮點。
農樂舞演出,是鄉野的盛事,各個村寨都派出自己的舞隊,參加慶典。舞隊的最前方為兩面大旗,一為令旗,一為“農為天下之本”的農旗,總指揮由一位敲打小鑼的男子擔當,繼而喇叭、太平簫、上劍、副劍、從劍、鉦首長鼓、副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三至八面法鼓樂隊隆重登場,各種喬裝人物如官吏、獵人、執事、農嫗、假女、舞童等組成的儀仗隊緊隨其后。農樂舞的伴奏音樂由12段曲調組成,音樂歡快熱烈,舞蹈風趣活潑。小鼓舞、扁鼓舞、長鼓舞、扇舞、鶴舞、面具舞及啞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舞蹈中“象帽”的表演別具一格,舞者頭戴系有長短兩根飄帶的特制斗笠,邊擊小鼓邊轉動飄帶起舞,將舞蹈表演引向高潮。甩象尾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單甩、雙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撲地甩、飛甩、豆甩、疊甩、旋甩、狂甩等多種。甩象帽是象帽舞的基本動作,亦是表演技巧的獨特之處。表演時,舞者以頸項的力量頻頻搖動頭部,甩象帽動作花樣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表演者邊甩邊跳躍,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難動作,此時帽子上的飄帶,如流暢的線條,勾勒出一幅幅動態圓環,鳳翥龍翔,氣勢非凡。
象帽舞是群體表演,有一定的步驟和程序。首先音樂響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較簡單的舞蹈動作;接著再換中象帽,配以長鼓,做鉆圈、旋子、扶地翻轉等肢體動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長象帽,做跳紙條、圈人等高難度動作,使舞蹈達到高潮。在舞蹈過程中,時時輔以手鼓、長鼓、邊鼓以及大鑼、小金、洞簫、短笛和朝鮮族鎖吶等樂器伴奏。象帽舞舞蹈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中的精神風貌和民族氣質,是朝鮮族在長期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
象帽的特殊制作工藝決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的象帽,需要把葫蘆分成兩半,再用木材支撐一個上為球形、下為圓柱形的柱頭,插入葫蘆底部的中心點,刷上油漆,最后用牛皮制成的繩子,綁上一層窗戶紙,固定在柱頭的位置上。目前,舞者頭上所戴的帽子大多由硬塑制成,象帽彩帶為“玻璃紙”,因特點不同而分為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長、中、短象帽因其彩帶的長短不同而得名,彩帶短者僅1米多,長者達12米,目前最長者已有28米。其他的則因彩帶、帽子的材質和裝飾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將10根白鷺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頂上形成甩動的帶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則是在長帶子上綁上幾十個螢火蟲,表演時仿佛螢火蟲上下飛舞,極為絢爛奪目。
早在1949年,汪清縣就組建了象帽舞表演隊,由象帽舞第一代傳人梁泰榮傳授象帽舞技藝,每逢節日、婚禮、農閑及競技活動之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盡情表演。1954年農樂舞作為朝鮮族具有代表性的群眾文化藝術,經過眾多演藝家的傳承演繹后,以象帽舞的藝術形式搬上了舞臺,并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看過電影《英雄兒女》嗎?細心的你肯定會發現,當中國人民志愿軍凱旋時,載歌載舞的隊伍中就有飄飛云天的象帽舞。一位張姓象帽舞表演藝術家回憶說,1964年,他在遼寧本溪參加了長春電影制片廠對這部經典電影的攝制工作。
如今,象帽舞已發展到第六代傳人,這一朝鮮族傳統的民間舞蹈,得以延續和傳承,象帽舞也由個人獨演發展成多人群演,陣勢恢弘。吉林省象帽舞大王金明春還創新了如鉆圈、旋子、扶地翻轉身體、上臺階等高難度技巧動作,提高了表演的觀賞性。汪清縣的象帽舞表演隊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的表演比賽和省、州大賽,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優美的舞姿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稱贊。1986年在北京“全國首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象帽舞《歡樂》榮獲特別獎;1987年,汪清縣百草溝鎮舉辦了“首屆農民文化周”,其間有千人舞蹈隊表演大型象帽舞,引起巨大轟動。百草溝鎮現已被延邊州文化局命名為“象帽舞之鄉”。2006年5月20日,象帽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成功進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同年,汪清縣象帽舞藝術團參加中國臺灣地區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獲得了兩岸人民的一致好評,載譽而歸。
“觀其舞,知其德”,從象帽舞中我們可以看到朝鮮族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特點、勤勞樸實的民族性格以及富有創造力的民族精神。車輪一般的彩帶在舞蹈者頭頂飛舞,進而形成耀眼光環,這多像延邊朝鮮族正走向富麗堂皇,走向嶄新未來啊!
(知識就是力量 2019年01期)
ont-size:14.0pt;font-family:宋體;mso-bidi-font-family: 宋體'>其三,完善民眾參與機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傳承者以及創新者,人民群眾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清晰的認知,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我國政府應通過開展文化發展研討會、文化藝術節等活動,鼓勵我國民眾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互動。同時,我國政府應構建激勵與監督機制,對在國際文化交流過程中作出卓越表現的組織或個人予以獎勵,從而提升民眾參與國際文化交流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參考文獻】
①文宏武:《增強文化自信加快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理論視野》,2017年第3期。
(人民論壇 201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