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有些人的飲食習慣過于偏食,對于酸甜苦辣咸各有偏愛,有的是無辣不歡,有的是嗜甜如命,還有些人從不吃苦。殊不知,在任性滿足自己味蕾的同時,五臟也可能受傷。
中醫認為,酸、甜、苦、辣、咸,對應的是肝、脾、心、肺、腎,各有其作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咸多傷心。”說明五味適量對五臟有補益作用,過量則會打亂人體平衡,對臟器造成損傷。在日常飲食中要掌控好平衡,杜絕偏食,有助于五臟健康,保健養生,延年益壽。
肝虛血枯者宜食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橘子、葡萄、芒果、石榴、西紅柿、酸奶、酸菜、食醋等,均有開胃、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克制肝火、滋補肝陰。但酸多易傷脾。進食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克犯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多食酸,而肉胝皺而唇揭。”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因此,消化功能不好、飯后胃脹、大便溏稀、言語低微等脾虛癥狀的人,要少吃酸味食物。
脾胃虛弱的人可適當多吃些甘甜的食物,如南瓜、大米、小麥、紅薯、土豆、山藥、大棗、胡蘿卜、黃瓜、冬瓜、梨、香蕉、西瓜、雞肉、糖、蜂蜜等,都是補養脾胃、調和氣血的好幫手。中醫認為,甜味入脾,吃甜食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生津潤燥、補充熱量、解除疲勞等作用。但過食甜膩之品會引起脾氣偏勝,克伐腎臟,使頭發失去光澤、脫落,出現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等腎虛癥狀,易導致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的疾病。因此,要適當控制甜食的攝取量。
很多人都不太喜歡吃苦味食物,但是中醫認為,苦味入心,具有清心健腦、降火補氣、除濕潤燥、清熱解毒、利尿通便等作用。常吃苦瓜、苦菜、蓮子心、苦蕎麥、苦杏仁、芹菜葉、萵苣葉、茶葉等,能清熱瀉火,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口干舌燥、心悸心慌、失眠多夢、煩躁不安等。但多“吃苦”會傷肺,可造成心火太旺,克制肺氣,損傷肺的功能。古人云:“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肺主皮毛,苦味太多,皮膚會失去光澤,毛發容易脫落。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等肺氣虛弱的人,則要適當控制苦味食物的攝入。
常吃辛味食物,如姜、蔥、蒜、胡椒、辣椒、韭菜、洋蔥、香菜、青蘿卜等,可發散風寒、行氣止痛,有助于養護肺氣,防止外邪犯肺。但辛多易傷肝,過量食用辛辣食物容易引起肺氣偏勝,克伐肝臟。“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肝藏血,主筋,辛味太多,會導致筋的彈性降低,也會影響血液輸送,血到不了指甲,指甲就會易脆、易裂。因此,經常有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視物模糊等肝虛癥狀者,應少吃辛味食物。
咸味食物是指海帶、海藻、紫菜、海參、螃蟹等天然咸鮮的食物,以及豬肉、雞血、莧菜、小米等,而不是單純指鹽。中醫認為,咸味入腎,與腎氣相通,能滋養腎精、軟堅散結,補腎潤下。但咸多食傷心。“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心主血,其功能不足可使血脈凝聚,臉色變黑。咸味吃多了會造成腎氣過盛而克制心氣,損傷心的功能。有心悸、氣短、胸痛等不適的人,一定要少吃咸味食物。
綜上所述,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五味養五臟”,關鍵要適量,所以吃東西不能過量,過食的話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比如,居住在比較寒冷地區的人們,宜吃些咸食,如咸菜、臘肉等,可以補腎溫陽,但是吃多了就可能會誘發高血壓等疾病。東北、西北的一些寒冷地區,高血壓的發病率比較高,與此有關。
(祝您健康 201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