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玉柏
在教育部2018年編制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中,安徽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綜合水平居全國第七位,教學應用水平連續兩年排在全國第一位。2018年5月,在第三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中,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蒞臨安徽展廳考察,對安徽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創新做法及成效予以高度評價。
立足省情抓統籌推進教育信息化一體發展
信息化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安徽強化省級統籌,明確職責分工,整合各級力量,推動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效、有序實施與整體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思路。安徽省政府頒發《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政府落實自身教育信息化責任主體,對教育信息化實施戰略統籌。省教育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等五部門聯合實施《安徽省加快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見》和《安徽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實施方案》,明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目的、主體、對象、內容、辦法等,從更高層面推進信息化融合,確定省、市、縣(區)、校各自職責和任務。各市、縣(區)和學校組織編制本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并負責層層落實到位。
明確工作方向,突出重點先行。針對安徽農村學校和學生占比較大,農村教育仍是教育發展的“短板”的省情,堅持以促進教育均衡與公平為目標,創新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將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心放在基礎教育,工作重點落實在農村中小學,予以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的傾斜。近三年來,全省投入教育信息化資金53億元,其中,用于農村中小學資金占七成;省級財政撥付1.5億多元專款用于在線課堂常態化教學應用,實現教學點全覆蓋。農村中小學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增強了教育信息化兜底線、保基本、促公平的能力,有效促進了全省教育的優質均衡。
創新模式抓建設提升信息化基礎環境支撐能力
創新平臺建設模式。在兩平臺建設過程中,充分激發市場的資源配置活力,以“所有權、監管權、應用權在教育,建維事務在企業”的原則,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省教育廳提出應用服務需求和過程監管,企業實施建設和技術托管,保證建設與應用效果。建立政企共建共管的工作機制,堅持例會制度、周報制度、巡查制度,同時引入第三方專業評測機構進行評估檢查,確保平臺各項服務的安全、高效運行。省教育廳相繼制定了協同建設信息化平臺促進互聯共享、平臺服務內容與建設規劃、平臺開發API接口規范等指導文件,構建省、市、縣、校四級互聯互通的教育云服務體系。
創新學校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方式。要求各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高質量、高標準建設“三通”工程,同時省里在學校標準化建設、改薄項目等方面對各地進行政策指導和支持,各地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有了很大提升。截至2018年6月,全省中小學寬帶接入率100%、班級多媒體覆蓋率99.3%、生機比7.80∶1、師機比0.88∶1,網絡學習空間師生注冊率均達100%。
創新資金籌措方式。依據“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原則,確定了省、市、縣分級分類負擔教育信息化項目建設資金。其中,省級兩平臺的基礎環境建設和管理平臺的業務應用系統開發資金由省級統籌承擔,通過政府采購集中建設;兩平臺系統集成、平臺出口帶寬和資源建設資金由市、縣按因素分比例從學校公用經費和教育事業費中解決。據此,安徽統籌一億多元用于數據中心和兩平臺及業務系統建設。
創新資源匯聚模式。安徽每年投入幾千萬元資金購置資源,2016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完成了“教學素材庫”“互動式數字教材”等五個資源包的建設任務。對于特色化精品資源,建立評估準入機制,搭建資源超市,由師生自主選擇有償使用。對于本地原創資源,通過各種教研、評選活動,匯聚省內優質教學資源,增強了資源的適切性、有效性、可選擇性和多樣性。截至2018年6月底,資源平臺保有量達160TB。累計上傳資源2348萬余條,下載資源2533萬余次,訪問量突破2.4億人次,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廣大師生對各類優質數字資源的應用需求。
強化實踐抓應用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
有效促進信息化教學應用。不斷深化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在教師空間推出自主研發的“我的教研組”活動欄目,展示網絡教研、學習的隨時可行、跨越時空、互動留痕的功能,進一步突出平臺和空間的資源匯聚、應用驅動、評價分析等三大功能。創新開展在線課堂常態化教學應用模式,為4900個教學點開了53.9萬節課,涉及音樂、美術、英語等八個學科,總受益學生約為33萬人。以活動的開展帶動學校應用,依托省級資源平臺,推進網絡學習空間、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一師一優課”、鄉村教師信息化應用競賽等活動,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廣與普及,形成“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態。在“一師一優課”活動中,2014年~2015年,安徽教師獲部級優課數位列全國第四;2015年~2016年,安徽教師優課的曬課數和部級優課數均列全國第二,獲優秀組織獎;2017年,安徽曬課教師數、曬課數、曬課實錄數,均位居全國第一。
不斷提升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圍繞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安徽在部署11個國家系統時,新建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基礎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動態監測等17個省級管理系統,匯聚形成教育基礎數據庫和常態數據庫,并向各地進行數據授權與共享,促進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利用大數據輔助教育管理和決策。充分利用大數據,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義務教育控制和消除大班額專項計劃、控輟保學指導意見等措施,為教育領域“放管服”提供支撐。
持續提高信息化應用能力。通過現場培訓和視頻會議等形式,先后舉辦多期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專題培訓會,對各市、縣(區)教育部門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相關處室和部門負責人,以及中小學所有校長計1.6萬人進行了全員培訓;積極開展在線課堂、貧困地區薄弱學校教師應用能力提升、鄉村教師網絡研修、“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等專題培訓,采用遠程和集中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方式,近三年來培訓中小學教師共49.8萬多人。
推進智慧學校建設。在“三通兩平臺”等設施環境整體提升基礎上,下移工作重心,主抓智慧教育、智慧校園、智慧課堂建設應用,優先發展農村智慧學校建設,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5+2”智慧學校建設框架;召開智慧學校建設現場推進會,遴選了364所學校作為智慧學校示范校、實驗校,確定金寨縣為智慧學校建設示范縣,并結合新課改、新高考要求同步推進全省普通高中智慧學校建設。
著眼管理建機制 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建立教育網絡和信息安全管理機制。省教育廳成立了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省教育系統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導和管理。制定《安徽省教育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實施方案》,積極構建省、市、縣(區)、校四級聯動的信息化綜合管控體系,全面提高教育網絡與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建立和完善安徽教育數據中心安全保障體系,利用專業的VPN系統與防護軟硬件系統,建立上下貫通的信息安全一體化整套防護體系,營造全省教育系統安全、綠色、穩定的信息化應用環境。每年度召開全省教育網絡管理暨網絡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會議,著力提高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網絡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網絡信息安全防范水平。
建立運維保障機制。探索建立信息化設備正常使用的長效運行保障機制,提高信息化設備的管理、應用水平,使其充分發揮效益,編制印發《安徽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設備運維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社會化外包和自維護相結合的方式,全面保障學校信息化工作可持續發展。同時,將《安徽省基礎教育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裝備規范(試行)》融入《安徽省中小學校信息化基本標準》中,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筑牢堅實基礎。
(《安徽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