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健
歷史悠久的古樟古道、古色古香的休閑公園、悠然愜意的田園風光……走進象山東陳鄉樟岙村,一幅古樸精妙的美麗畫卷在眼前展開。
作為東陳鄉名副其實的“第一村”,樟岙村位于東陳鄉中部,建村已有730余年,由原樟岙村、南堡黃村、普陀何村三個自然村組成,現有1022戶,3000多人,村域面積6平方公里。
近年來,樟岙村堅持環境為先、建設為要、文化為魂發展思路,著力打好生活宜居、生態宜游、生產宜業美麗鄉村建設組合拳,村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步提升,人氣活力也逐年攀升。
通過美了“顏值”,濃了“氣質”,樟岙村先后獲評省歷史文化名村、省平安示范村、省廉政文化示范村、省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市級環境生態村、縣美麗鄉村示范村等。
環境為先生態美成為古村第一印象
這個位于象山縣城南12公里的小村莊因樟樹而得名。相傳,南宋末年一名叫鮑東的參將因抗敵兵敗退守浙東一帶,看到一處山岙里林木茂盛,濃陰蔽日,其中一株樟樹氣勢尤顯不凡。整個山岙猶如布下十萬伏兵,獨占地利之優。于是,鮑東決定借此風水寶地隱居,再圖大業,遂率眾辟地建村,指樟為名,呼作樟岙村。建村開族之后,鮑姓成了樟岙村的大姓,承襲至今。
走在村子里,巷弄彎彎曲曲,一轉三折,四通八達,似乎一不小心就可能迷路。但對迷路的擔心敵不過對轉角風景的期待。古村里隨處可見高聳的馬頭墻、造型各異的磚雕、別具匠心的農家小院,每一處都讓人流連忘返。
與風景相得益彰的是村莊干凈的環境。整個樟岙村所有的巷道都是硬路面,路兩側幾乎看不到垃圾雜物,目力所及之處,沒有一根亂拉的電線。很多農家小院的邊上都種著花,連院子里的樹木也被主人精心修剪成了各種生動的造型。
“曾經的樟岙村并沒有現在這么好,那時村道還是泥巴路,電線沒有下地,垃圾沒有分類,雞鴨到處亂跑。”樟岙村的村支書謝才華告訴筆者,樟岙村能變成今天如此整潔的模樣,跟村班子始終把環境視為村莊發展的底線,切實把環境衛生整治放在村莊發展的第一位密切相關。

從10多年前開始,樟岙村借勢、借力村莊梳理式改造“東風”,結合“兩路兩側”“四邊三化”等,大力開展“安居、宜居、美居”行動,完成梳理式改造45.8畝,涉及農戶189戶、民房347間,同時加大綠化美化投入,累計投入60多萬元,實行村主干道路綠化、村集市亮化。
除此以外,樟岙村還健全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積極引導村民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并雇了5名保潔員打掃村內外的公共區域,確保村莊整體干凈整潔。
為了讓村莊的環境更上一個臺階,在象山縣美麗庭院示范村創建工作中,樟岙村還持續投入100萬元左右的資金,完成村莊立面改造及墻面粉飾,并對全村道路及庭院內外環境進行綠化、潔化、序化和美化,培樹典型以點帶面引導村民扮美自家庭院。如今村里10%的家庭被評為了村級美麗庭院示范戶。
建設為要生產美成為發展第一支撐
環境越來越好,樟岙村的鄉村建設也如火如荼地同步開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原則,樟岙村對1400米長的溪坑和3座水庫進行了改造,完善農戶生活、農業配套設施。同時投入800余萬元,新建文化休閑廣場、燈光球場、文化宮、農家書屋、老年活動室等文體場所。為了方便村民生活,樟岙村還配套了農村超市、農資供應點、醫療衛生室,進一步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全了,發展支撐也就夯實了,樟岙村開始在“綠富美”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在村集體經濟方面,通過把千年古道周邊600多畝的柑橘、楊梅、葡萄對外出租,樟岙村建成林果長廊,大力開展采摘游等活動,帶動休閑旅游發展。僅柑橘場、楊梅基地的承包租賃每年就能給村里帶來20余萬元的集體收入。

而隨著象山城區到茅洋高速公路的開通,近幾年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樟岙村的民宿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2015年,村里建起了“憶苦思甜”大食堂,每逢節假日食堂總是爆滿。部分村民利用老房子開辦了民宿,每年的收入也在10萬—20萬元之間。
除此以外,樟岙村還積極盤活閑置土地,將原磚瓦廠一片閑置的土地收回,租給了附近的工業園區,每年租金收入約70萬元,進一步增強了村莊自我造血功能。
依托浙東白鵝等優勢農業,樟岙村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現建有文杰鵝場、鮑阿助鵝場等現代化養殖企業。樟岙村還專門為文杰大白鵝公司提供40畝土地,建設樟岙大白鵝精品園。為此文杰大白鵝公司追加投資300萬元,對市級良種場進行全面提升,浙東白鵝產業全面成型。通過典型帶動,目前村里從事鵝養殖農戶已有6戶,這些小養殖戶每年也能有10余萬元的收入。
文化為魂生活美成為村民第一福祉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文明鄉風是照亮美麗鄉村之路的關鍵舉措,而樟岙村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古藝、古樟、古道是樟岙村特色文化的代表,也是村子對外最閃亮的三張名片。
在樟岙村中央休閑公園里,一株高大挺拔、樹冠如云的樟樹格外引人注目。樟樹上掛滿了紅飄帶,是村民們在為家人祈福,祈望來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古樟坐落在神慶廟旁,距今已有1200年。這株大樟樹歷經洪水、大火等天災人禍,依然年年開花結果,不禁讓人驚嘆它頑強的生命力。村里關于古樟的傳說很多,這株古樹已被村民們視為寓意吉祥的福樹。
樟岙村的西面還有一條東溪嶺古道,全長3500米,最寬處3米,均由片石鋪設而成。歷史上,它不僅是象山南部與縣城的主要通道,也是商郵往來的驛道。當年老百姓正是通過這條路將竹木柴筍、淘籮飯籃、糧食雜貨運進運出,保障基本生活需要。但隨著交通越來越便捷,古道漸漸冷寂了下來。
為了盤活古道資源,近幾年樟岙村把古道改為游步道,沿線還建了探花亭、榜眼亭、狀元亭,增加登山的樂趣,讓忙碌在工作生活中的人們更好地感受歷史的滄桑以及生活的清幽。如今東溪嶺古道年均客流近萬人次,仿佛又恢復了當年的繁華熱鬧,助推著樟岙村往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不止古樟、古道,剪紙藝術也是樟岙村文化的代名詞。走進象山才華剪紙藝術館,映入眼簾的便是村支書、剪紙藝術家謝才華的1.4萬余幅剪紙作品。琳瑯滿目的剪紙作品背后,則是那一抹難忘鄉愁的初心。
為建成這家剪紙館,傳承剪紙手藝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謝才華賣掉了唯一的住房,并投入大部分退休工資,多方籌資分三期建成該剪紙藝術館。同時,他將所有剪紙作品無償歸屬國家、集體,并義務擔當藝術館管理員、道德講堂宣講員、民間藝術授課員,向市民和中小學生教授剪紙技藝。每年有300多批次游客來剪紙館體驗剪紙技藝,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老魅力以及樟岙村獨特的村莊魅力。
“樟岙村的文化與別村最大的區別在于有實實在在的載體。文化傳播好了,村民思想覺悟也高了,村莊建設支持率也就高了。”謝才華說道,“下一步,村里還將進一步做優古藝體驗、古樟祈福、古道漫步等休閑體驗活動,打響親子游、漫步游等休閑體驗品牌,并繼續依托謝才華剪紙館,推廣黨性教育品牌,力爭建成全縣乃至全市、全省知名的紅色旅游地。”
小貼士
怎么去:導航搜索“象山才華剪紙藝術館”,經甬臺溫復線高速可達,用時約1小時10分
吃什么:海鮮面、青麻糍、麥餅筒、米饅頭
玩什么:剪紙藝術館、古樹、古廟、古道,還可到附近的象山影視城逛一逛
住哪兒:村中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