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芝
宮燈,始于東漢,盛于隋唐,在中國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描寫的就是元宵夜花燈多如千樹花開的壯美場景。
由于歷來為宮廷所用,宮燈素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并在外繪以各種圖案,除了照明功能,更為顯示帝王的富貴和奢華。如今,因其制作工序繁雜,用途較窄,再加上時代變遷,傳統宮燈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在寧波卻有一位耄耋老人,用一雙巧手,加上獨特的創意,讓它重新煥發絢麗光彩。
他就是北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宮燈制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周富澄。
“動手達人”周富澄
和周富澄老先生的會面安排在他位于北侖成人學校的工作室。教室門剛一打開,滿目炫彩,粗略望去,約莫100來盞形狀各異的宮燈,一排排整齊地懸掛著,流蘇似有似無地飄動,冬日柔和的暖陽透過窗戶投射到五顏六色的彩紙上,顯出一片絢麗多彩。
“這些年,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耗在這兒了。”周富澄老先生笑著,一邊瞇縫起眼掃視著他的作品,臉上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在這個掛滿宮燈的教室里,他開始講述自己與宮燈的故事。
現年82歲高齡的周富澄,曾是北侖小港第三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因其動手能力極強,便也兼任小學美工老師。剪紙、畫畫、篆刻等信手拈來,不在話下。為此,他的退休生活也是忙忙碌碌,豐富多彩。
五年前,周富澄因病動了一場手術,在家休養期間迷上了剪紙。“年輕時我曾學過剪紙,到老了發現這門手藝用來‘解心焦’特別好,一有工夫就在家剪著打發時間。”在外看到什么好的圖案樣式,周富澄暗自記在腦中,回到家立刻拿剪刀剪出來。后來,他還喜歡帶著相機四處拍照,然后對著照片剪紙。小浹江、北侖港、寧波港口博物館、江廈橋等都是他創作的對象,不少作品還在省市獲獎。其中,一幅長寬各約半米的五十六個民族剪紙作品,花費了他一個多月時間,光設計就花了一個星期。

時間靜靜流淌,不經意間,周富澄的剪紙技藝越來越純熟,還成立了“澄峰剪紙社”,帶動身邊許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參與進來,探討和學習剪紙技藝,其中大部分是花甲老人。
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學習新技能的“動手達人”,在72歲時又開始琢磨起宮燈制作。“以前每到元宵節,社區舉辦燈會用的花燈都是買來的,用上一兩年就報廢了,看著著實可惜。”周富澄想到自己的剪紙手藝正好可以派上用場,便萌發了自己動手做宮燈的念頭。
“宮燈制作是項全面的技藝,材料選擇、造型設計、色彩搭配、整體組裝……涵蓋了手工制作的方方面面,非常具有挑戰性。”周富澄說。
創意辟新途
一盞宮燈,它的骨架大多用實木雕刻而成,后來也有用金屬、竹子做骨架的,工藝都比較復雜,外表用玻璃或者絹制成,各面花屏圖案或刺繡內容多為花鳥蟲獸、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寓意美好,外觀精美。此外,傳統宮燈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包括挖竹篾、洗竹竿、鉆座眼兒,樣樣靠手工操作,馬虎不得。過去一般老藝人思想比較保守,手藝基本不外傳,所以時間長了,會做宮燈的手藝人越來越少,生產量也不多。
盡管掌握了宮燈制作方法,但核算過制作成本,周富澄猶豫了:花費幾千甚至上萬的材料制作一盞精美的宮燈,真的是他想要的嗎?為了讓更多人親近這門手藝,必須先在材料上下功夫!
起初,周富澄用篾條編成宮燈的框架,再用棉球布作為燈面料,制作過程頗為繁瑣吃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社區看到工作人員在丟棄一些用于宣傳的KT板(一種由聚苯乙烯顆粒經過發泡生成板芯,經過表面覆膜壓合而成的新型材料),突然靈機一動:何不嘗試用廢棄材料做一盞漂亮的宮燈?
說干就干。搜集的KT板用作燈架,再將剪紙等手工作品融入其中,輔以一些精美的裝飾物,制作速度明顯提升不說,作品也非常具有創造性。很快,廢棄的礦泉水瓶、飲料罐、彩紙等都成為他制作宮燈的好材料。
周富澄介紹說,制作宮燈首先要設計燈體,在紙上將宮燈的造型、長度、大小描畫下來,剪紙塑封后作為燈面,再將KT板裁剪成宮燈所需的框架,最后組裝成型,并用流蘇、串珠等裝飾物加以美化。

雖然已經82歲,但周富澄精神矍鑠,耳目清明,宮燈上各種繁復的花紋裝飾全由自己一雙巧手刻剪出來。“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用在琢磨、制作宮燈上了。”老人家望著一屋子形狀各異的宮燈告訴記者,這些精美的宮燈花費極低,一般花費在四五十元,最貴的也只花了120元,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完成。
2016年10月,浙江省民間文藝“映山紅獎”燈彩大賽中,周富澄的《宮燈》獲“華燈杯”傳統類銅獎。此外,他還多次受邀參加寧波市舉辦的宮燈展、文化集市、港口文化節等活動,代表作品有炫彩走馬燈、龍鳳宮燈等。作品曾入選“中國夢·梁祝情”浙江省民間燈彩大賽展覽。2016年,周富澄制作的宮燈被列入第五批北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巧藝培新芽
退休前,周富澄是一名小學老師,擅長手工。退休后,他還被小港實驗學校特聘為科技顧問,專門負責學生小發明、小創造的指導工作。
“做宮燈可以培養孩子們的細心、耐心和創造力,讓他們在制作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周富澄講課的形式生動有趣,孩子們都愛跟著這位慈祥的爺爺一起學宮燈。
相比于傳統的宮燈,周富澄的宮燈依然華美精致,但是做起來更為簡單。以前的工匠總愛私藏自己的手藝,周富澄卻毫不在意別人學會自己獨創的宮燈制作工藝。他在成人學校開班授課,也去“假日學校”手把手教授學生。他說,只要肯下功夫,學員們在短時間內就能學會這門手藝。然而,掌握宮燈技藝簡單,學會創造想象卻很難。周富澄說,在課堂上,他鼓勵學員們畫圖紙、設計造型,一邊做一邊構思,力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如今在家中,周富澄每天窩在桌前制作宮燈,甚至連吃飯睡覺都顧不上。出門了就給人上課教授宮燈,上到七八十歲的同齡人,下到只有幾歲的孩童,都是他的學生。這日子圍著宮燈轉,每天倒也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