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本蕊
摘 要:“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先富帶動后富,最后達到整體富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一聲聲口號作為改革開放的經典標語,讓我們在享受著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帶給我們幸福的同時,也充滿信心迎接下一個,乃至下下一個四十周年的到來。改革開放,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并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
關鍵詞:改革開放;農村改革;展望前景
五千年華夏文明迎來了改革開放40周年。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從此我們看到了中國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奮發圖強,砥礪奮進的四十年,可無論是經濟的發展,還是體制的改革,最終匯聚到人民身上的表現,便是文化生活日新月異的變遷,是精神面貌前所未有的充實,是科學素養節節攀升的成果,也是新時代、新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積重難返的進步。
我的家鄉位于甘肅省蘭州市的一個小農村,在那里,沒有太多浮華,沒有大城市的喧囂。在我的記憶中,家鄉之前的樣子就是小、貧窮,不僅整個村、整個村的人,整個縣在現在看來是真的差了好多,對于村里每個人來說,能夠進縣城轉一轉真的是特別激動,每逢過節能夠吃到一些好東西,對于人們來說都是一種幸福,似乎當時人們的追求并不是很大,大家都是安安靜靜地過好現在的生活,滿足自身的需求。但是自從我記事開始到今天,我能真真正正感受到家鄉那一點一滴的變化,這么些年來,我的家鄉,它似乎從一個稚嫩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健碩的男人,從當初的弱不禁風到如今的強壯有力,我很幸運自己能在這里長大,它給了我貼近心靈處最真實的回憶:
1.“衣”的變化
在之前,人們穿的衣服主要追求的就是實用,就比如說人們當時更多穿的是自己做的布鞋、自己織的毛衣,在顏色、款式、做工等等方面,都受到極大的局限,當某人穿一件比較潮流的衣服,那么他就會成為所有人的焦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就是之前人們的狀態。當然,變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一個發展過程中,手工布鞋慢慢被機器做所取代,人們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其他事情之中,在效率、質量、和外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隨著市場的越來越開放,加上國家的支持和幫助,更多的人加入到衣服加工和出售這樣一個商業化的過程中,不僅為自己帶來收益,同時為大眾提供了便利,慢慢地,買衣、穿衣不僅僅只是過年過節的事情,更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豐富的色彩、獨特的風格更是人們所追求的東西,現在它已經不單單是一種物質需求,更是人們對于精神上的強烈追求。
2.“食”的變化
簡單的來說,改革開放后,我們從追求吃飽到追求吃多到追求吃好這樣的過程。在我們家鄉,之前人們主要都是靠務農為主,每年能帶給全家人的收益也是有限的,所以在那個時候對于人們來說,只要能夠吃飽就好,而且所有能夠算上好吃的全部得留給孩子和老人吃,那么那個時候到底吃的什么呢?米飯很少,黑面饅頭更多,肉很少,更多的是自己種的菜,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很少有孩子能夠喝到奶粉的,因為人們窮,同時賣的人也并不是很多,一個村最多有一兩個小型商店而已。但是慢慢地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隨之改變的就是商店,它已經從之前的小型變成了超市,物品豐富度有所提高,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不僅可以吃飽,而且還有了多余的零花錢去買零食吃,盡管很少,大人有了能力去改善整個家庭的伙食,就這樣一步步走來,到了今天的我們,村莊已經完全看不出人們對于吃的迫切追求,各種商品琳瑯的大型超市已經十分普遍,人們對于吃的追求同樣不再是吃飽、吃多,而在于吃好、吃健康、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
3.“住”的變化
“普通”、“慘淡”可能是對于之前家鄉居住的最直接的印象,村里各家各戶的住房從外面看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只有門大門小的區別,里面的格局都差不多,從整體上來看,顏色也是比較淺淡一些,而且住房周圍的環境也是很差,各家各戶門口的路都是泥土鋪的,不下雨時坑坑溝溝,下雨時泥濘不堪,但是隨著人們技藝的提升,建筑材料的不斷發展,同時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更多的人都加入到了換房、購房的大流中去,之前木質小門,到現在已經成為紅色的大鐵門,木質小窗已經成了亮锃锃的不銹鋼窗,整體望去,真是新時代的新面貌,而且,人們現在更多地關注點已經放在對生活的享受上,對于生活質量的提高更為重視,同時,加上國家對于新農村的建設要求,家鄉的居住環境也得到的很大的改變。
4.“醫療”的變化
在當時我們看病時是非常困難的,一般得了病都是在村子里的小診所里看病,當時吃藥也基本都是中藥,除非得了大病,要花好多時間去縣城里看病,打針,看病很不方便。但是現在看病非常方便,而且還有醫保,看病不難,況且對于一般家庭來說都能負擔得起,現在的醫療保障了普通人的健康。
5.“教育”的變化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是當時老師上課沿襲了幾十年的三大教具。就算在十年前,依然還有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整塊黑板寫滿了就用黑板擦擦掉再寫。一節課下來,嘴里,頭發上,衣服上沾滿一層白白的粉筆灰是再正常不過了。那時的老師天天與粉筆灰打交道,估計誰也沒有想到,有一天粉筆和黑板會被幻燈片、投影儀、多媒體所取代。
1978年,一個不平凡的開始,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十年,讓相框中的老照片成為了流金歲月的代表;四十年,讓整個國家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四十年,造就了一個春暖花開,欣欣向榮的中華大地;四十年,讓中國從絕望之嶺辟出一塊希望之石;四十年,讓中國奏響了希望,繁榮之歌。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們繼續攜手前行!
(作者單位:甘肅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