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勰 杜世坤 趙振寧
摘要:大豆新品種銀豆2號是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從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引進的大豆高代材料經過多年選育而成。銀豆2號2011 — 2012年參加甘肅省大豆區域試驗,2 a 11點(次)平均折合產量為2 463.75 kg/hm2,比對照品種隴豆2號增產20.26%。2012年參加甘肅省大豆生產試驗,平均折合產量為2 906.40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豆2號增產13.29%。籽粒粗蛋白含量430.6 g/kg,粗脂肪含量206.5 g/kg。高抗大豆花葉病毒病,抗大豆黑斑病。高產、穩產性強、抗倒伏,適宜在甘肅省中部沿黃灌區、河西、隴東等同類生態區間作套種。
關鍵詞:大豆;新品種;銀豆2號;選育
中圖分類號:S565.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2-0014-03
Abstract:Yindou 2 is a new soybean cultivar, bred by Baiy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fter years of breeding with a high-generation soybean material introduced from Institute of Crop,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 average yield of Yindou 2 in 2 a 11 sites(times) was 2 463.75 kg/hm2, which was 20.26% higher than that of Longdou 2 in 2011 — 2012 Gansu Provincial Soybean Regional Test. The average yield of Yindou 2 was 2 906.40 kg/hm2, 13.29% higher than Longdou 2 in Gansu Provincial Soybean Producton Test in 2012. The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 was 430.6 g/kg and crude fat was 206.5 g/kg. It has high resistance to soybean mosaic virus and resistance to black spot. Yindou 2 is suitable for intercropp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and stable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It is suitable to be grown in the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in Central Gansu Province, Hexi, East Gansu and other similar ecological areas.
Key words:Soybean;New cultivar;Yindou 2;Breeding
大豆是優質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以提高大豆蛋白質含量為目標的大豆品質育種和創新已成為育種工作者的首要任務[1 - 2 ]。多年來,我國大豆品種蛋白質含量生態分布始終呈現南高北低的趨勢[3 ],即南方品種蛋白質含量較高,一般在40%以上[4 ],西北地區主栽品種蛋白質含量較低,大豆在甘肅主要分布在河西灌區、中部沿黃灌區、隴東旱塬區和隴南地區,以間套作和復種為? 主[5 - 7 ],選育適宜甘肅不同生態條件下,間套作復合種植的大豆新品種,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種植效益具有重要價 值[8 - 12 ]。為此,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人員以蛋白質含量高、高產穩產的育種目標,經過多年選育,于2016年成功選育出了高蛋白、豐產穩產、適應性廣的大豆新品種銀豆2號。
1? ?選育經過
銀豆2號是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2004年利用從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引進的大豆高代材料中經過多年選育而成的優質大豆新品種。2009年參加品鑒試驗,2010年參加品比試驗,2011 — 2012年參加甘肅省大豆區試,2012年參加甘肅省大豆生產試驗,2016年1月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甘審豆2016001)。
2? ?產量表現
2.1? ?品鑒試驗
2009年在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場進行的品鑒試驗中,銀豆2號平均折合產量為3 267.00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豆2號增產16.47%,居9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
2.2? ?品比試驗
在2010年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場進行的品比試驗中,銀豆2號平均折合產量為3 375.00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豆2號增產17.74%。居11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
2.3? ?區域試驗
2011 — 2012年參加在平涼、蘭州、白銀、慶陽、張掖、武威等地進行的甘肅省大豆區域試驗,2 a 11點(次)平均折合產量為2 463.75 kg/hm2,比對照品種隴豆2號增產20.26%,居10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其中,2011年在平涼、蘭州、白銀、慶陽、張掖、武威等6個試點中有5個試點較對照增產,1個試點較對照減產,增產點率達83.3%。平均折合產量為2 459.5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豆2號增產13.32%,居10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2012年在平涼、蘭州、白銀、慶陽、張掖等5個試點均較對照增產,增產點率達100%,平均折合產量為2 468.8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豆2號增產26.69%,居10個參試品種(系)的第3位。
2.4? ?生產試驗
2012年參加在平涼、蘭州、白銀、慶陽、張掖等地進行的甘肅省大豆生產試驗,5個試點平均折合產量為1 210.05~4 600.20 kg/hm2,均較對照品種隴豆2號增產,平均折合產量為2 906.40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豆2號增產13.29%,居5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學特性
在中部沿黃灌區屬中晚熟品種,生育期130 d,株高68.1 cm,有效分枝數4.0個,株形緊湊,抗倒伏,單株粒數81.0粒,單株粒重25.7 g,百粒重22.6 g。葉片綠色,橢圓形,茸毛灰色,白花。籽粒圓形、黃色,有光澤,種臍褐色。
3.2? ?抗病性
在2011 — 2012年的甘肅省大豆區試中,田間表現高抗大豆花葉病毒病。2012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場的甘肅省大豆區試田間調查,銀豆2號抗大豆黑斑病,抗性與對照品種隴豆2號相當。
3.3? ?品質
2015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檢驗,銀豆2號籽粒粗蛋白含量43.06%,粗脂肪含量20.65%。
4? ?適種區域
適宜在甘肅省中部沿黃灌區、河西、隴東等同類生態區種植,也適宜與小麥、胡麻、西瓜、馬鈴薯等間作套種,適合肥力中等的水地或旱地種植。
5? ?栽培技術要點
5.1? ?播期及密度
甘肅省內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種,播種密度18.0萬~22.5萬株/hm2,肥地宜稀植,薄地應密植,播種采用開溝等距點播,每穴2~3粒,覆土3~5 cm。
5.2? ?前茬及施肥
前茬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為? ? ? 好[13 - 14 ],避免重茬、迎茬,土壤要含有豐富的有機質。
播種時應施足基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氮磷鉀配合施用,基肥以有機肥為主,結合秋整地一次性施入腐熟有機肥22 500 kg/hm2、普通過磷酸鈣225~300 kg/ hm2,氯化鉀75.0~112.5 kg/hm2。生長期根據苗情適當追肥。
5.3?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補苗、間苗、定苗,生長期間結合中耕及時除草,適時追肥,防治大豆紅蜘蛛等蟲害。大豆紅蜘蛛可用1.5%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15%噠螨靈乳油2 500倍液田間噴霧防治[15 ]。大豆灰斑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田間噴施防治。
5.4? ?適時采收
10月上旬當大豆葉片大部脫落,莖變黃色或褐色,全株有95%的莢變為褐色[16 ],籽粒呈現品種固有色澤與莢殼脫離,搖動植株有響聲時及時收獲。人工收獲大豆最好趁早晨露水未干時進行,以防裂莢。收割后及時晾曬脫粒。
參考文獻:
[1] 王國勛.? 論大豆高蛋白、抗病(毒)品種的生態育種[J].? 中國油料,1985(4):3-7.
[2] 王金陵.? 大豆品質育種[J].? 作物雜志,1986(2):1-3.
[3] 胡根海.? 我國不同省份高蛋白栽培大豆的表型性狀變異分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08,
47(9):1021-1023.
[4] 黃尚瓊.? 中國南方栽培大豆蛋白質資源[J].? 中國油料,1989(3):52-54.
[5] 楊如萍,陳光榮,林漢明,等.? 大豆新品種隴黃2號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18(7):1-3.
[6] 楊如萍,張國宏,王立明,等.? 甘肅省大豆主產區產量性狀及品質分析[J].? 大豆科學,2013,32(1):50-55.
[7] 張國宏,倪勝利,王立明,等.? 甘肅省大豆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09(8):39-41.
[8] 陳光榮,王立明,楊如萍,等.? 甘肅不同生態區豆科與非豆科間套作高效栽培技術及其應用前景[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7,19(3):63-71.
[9] 溫? ?健,陳光榮,樊廷錄,等.? 蘭州地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品種配置試驗[J].? 甘肅農業科技,2017(7):25-30.
[10] 南琴霞,陳光榮,樊廷錄,等.? 蘭州地區玉米/大豆間作模式效益分析[J].? 甘肅農業科技,2017(7):31-36.
[11] 牛建彪,陳光榮,樊廷錄,等.?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減量施氮對系統產量的影響[J].? 甘肅農業科技,2017(7):37-42.
[12] 楊? ?國,陳光榮,王立明,等.? 甘肅沿黃灌區馬鈴薯大豆套作效應分析[J].? 甘肅農業科技,2017(7):43-49.
[13] 張保民,徐曉麗,王? ?鋒,等.? 前茬小麥免耕和耕作對夏大豆田土壤含水量和產量的影響[J].? 大豆科學,2010,29(6):967-970.
[14] 王孟雪,張玉先.? 麥/玉/豆輪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措施對大豆產量的影[J].? 大豆科學,2009,28(6):1040-1044.
[15] 李進榮,于佰雙,王家軍.? 7種殺蟲殺螨劑對大豆紅蜘蛛的防效試驗簡報[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19-20.
[16] 馮明印,賈士奇,金貞玉.? 高產大豆撫豆21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 大豆科技,2012(1):64-65.
(本文責編:鄭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