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培養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學科,應該滿足職業崗位中交際性、實用性和針對性的需求。本文著重探索借助于信息化教學手段,如何實施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法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職業勝任力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職業導向;信息化教學;高職英語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李宗英(1969.02-),女,漢族,吉林長春人,長春健康職業學院,英語教師,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教學會2017年度高教科研項目《信息化環境下醫護類專業中高職銜接高職段英語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JGJX2017D436。
一、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現狀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蓬勃發展,高職教育的辦學方針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要反映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和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體現職業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能滿足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需要。
然而,高職英語作為高職院校一門重要的必修課,長期以來被視作孤立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模式陳舊,所教授的內容未能與學生未來的職業有效結合,很難滿足不同崗位的實際需要。這一現狀與培養目標的差距,對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以職業為導向的信息化高職英語教學模式
1.信息化教學與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互聯網+職業教育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學是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與課程教學實施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在信息化環境下,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
高職英語教學應注重交際性、技能性、實用性的培養和訓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及教學技術手段,進行教學設計,結合所教課程內容,盡可能多地將專業英語知識及職業能力所需語言應用能力的訓練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達到優化英語教學效果的目的,同時著力提高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職場交際能力和職業勝任力。
2.以職業為導向的信息化高職英語教學模式?!陡叩嚷殬I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到:“教學模式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構建仿真的職業工作場景,提高學生的職場交際能力”。為了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我們應不斷創新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模式。
以職業為導向的信息化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是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借助于信息化教學技術手段,采用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法實施高職英語教學過程。
在實施項目化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于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多媒體課件、微課以及云學習平臺等信息化教學技術手段,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設計、準備、實施的自主學習中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其通過教學任務和活動訓練來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職業勝任力。
教師在進行項目化教學任務設計時應以職業為導向。各專業學生所學教材是非專業英語教材,但可以依據公共英語課程內容,盡可能多地尋找與學生所學專業密切相關的契合點,以及職業能力所需求的英語應用能力。以醫護類專業為例,講授教材《捷徑英語綜合教程1》Unit 8 Famous People中,我在進行教學任務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需求。針對護理專業,主要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我布置學生上網查找關于現代護理教育的奠基人Florence Nightingale(南丁格爾)—“The Lady of Lamp”(提燈女神)的故事并用英語在課上講述;針對藥學專業,則以閱讀和翻譯能力為培養目標,我將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英文背景資料上傳至云學習平臺,供學生閱讀理解。
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法,將教學環節分為課前任務確定,課中創設情境、實施任務、評價學習過程,課后拓展創新等五個環節來實現教學目標?,F以醫學護理專業班學習“Foods with Meaning”為例,闡述如下:
1.課前:確定任務。
(1)設計任務:教學班級是護理專業,其職業培養目標主要側重聽說能力,基于職業導向,我將這篇閱讀文章的終極學習任務設計為: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以文章為藍本,搜集并加入與食物相關的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出一個以口語表達為主的作品,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該作品的角色要以護理職業身份展開,可以是醫生、護士和患者之間的角色表演,或者護士給患者做健康飲食方面的培訓講解,配PPT演示等等,學生自行創意設計。
(2)下達任務:在課前通過云學習平臺下達任務書,包括重點詞匯短語、長難句、語法等知識點,并將相關音頻、視頻、微課、課件和教學資源等上傳至學習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行分組,自定組長,小組根據課前任務書,分解并分配任務,利用網絡資源、課件以及學習平臺的資源進行相關任務的學習。 通過項目化任務驅動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課中:創設情境。依據新課內容,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創設仿真的職場工作環境,進行角色模擬表演,如:護理專業,組內分工醫生、護士、患者及旁白等角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融入醫院職業的角色,身臨其境,這樣學生可以提前體驗醫院的工作,通過情境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實施任務:(1)解決問題:各小組提出在任務準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包括語音、詞匯、句型、語法、文章的理解等),教師和學生一起商討解決。(2)任務大比拼:朗讀課文;根據文章內容搶答問題;段落翻譯(采用同聲傳譯方式);各小組派代表(每次不同學生)闡述自己小組作品的特點、設計思路、所用英語材料等;作品展示(組內參與學生多則加分)等。在各個環節中,由教師作主持,各小組選派一名學生作評委,每項任務進行打分,其結果作為小組成員的平時成績,并排列小組名次,給優秀小組的成員加分。(3)教師總結:教師對存在的個性問題進行個別指導,存在的共性知識點和重點難點部分進行集中精講。
通過以上項目化任務實施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訓練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職場交際能力,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評價學習過程。 在信息化英語教學中可以采用個人自評、小組內及小組間互評、教師評價三位一體的過程性評價方式。學生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小組內分工以及個人表現情況進行個人自評、小組成員及小組間互評,教師則根據學生課前、課中及課后表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通過這種過程性評價,參與的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課后:拓展創新。 教師根據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布置課后拓展任務。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利用學習平臺的資源,并借助互聯網完成拓展任務,教師可將其列入課后考核的一部分。課后拓展,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三、結語
在信息化環境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應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課程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需求及能力相融合,采用項目化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具備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崗位勝任力的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于悅.基于職業能力培養視角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 電大理工,2014,04:59-60.
[2]王慶利.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應用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7(3):80-82.
[3]汪丹.基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教育研究,2014,04,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