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懿
【摘要】? 發揮小組主體地位,優化語文教學,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必然走向。那么如何切實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活動,才能優化語文教學呢? 本文結合教學實例探討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四個“學會”,即是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傾聽與分享、學會互教互學、學會總結反思。
【關鍵詞】? 獨立思考 分享與傾聽 互幫互學 總結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1-113-02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形式的多元合作活動,發揮小組主體地位,有利于攫取“合作雙贏”的教學效果,從而優化課堂教學。那么如何切實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活動,才能優化語文教學呢?本文重點探討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四個“學會”,即是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傾聽與分享、學會互教互學、學會總結反思。下文將結合教學實例對四個“學會”作出闡述:
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可見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獨立思考仍然是學習的法寶,它要求小組成員必須主動學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有獨到的判斷力,在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組討論中,要求學生敢問、會問、善問,懂得質疑問難,課堂變成一個交流學習的地方。下面是教學《蜜蜂》一例,可見教師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
《蜜蜂》的作者是發過昆蟲學家法布爾,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為驗證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項實驗,重點介紹實驗的經過,體現了法布爾善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這樣的文章十分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前就布置學生用“實驗名稱、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的提綱預習課文,制作《蜜蜂》實驗記錄卡。
上課伊始,揭示主題之后便進入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先提出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小組交流《蜜蜂》實驗記錄卡。小組交流的方法:1.組長按照“實驗名稱、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的表達順序讀出記錄卡上的內容;2.由2號組員開始,依次至5號組員,補充不同意見,如果意見相同的要表態“意見相同”;3.由6號組員收集組員的不同意見,用紅筆標注在組長的記錄卡上,形成小組交流結果;4.派代表匯報。
這時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對話和爭論,產生了思維碰撞,這是語文課堂生命力之所需。課堂上第一小組的代表歐陽晨同學要求與第二學習小組進行交流。歐陽晨同學認為,實驗結果可以直接概括為:蜜蜂可以辨認方向。第七小組的劉諭代表小組提出反對意見,她認為二十只蜜蜂飛出去,還有五只沒能飛回來,它們有可能辨認不了方向。
上面的案例中,小組合作學習所帶來的組員與組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思維碰撞,促使孩子進一步質疑思辨、獨立思考、尋根問據。美國教育家赫欽斯在《教育中的沖突》一文中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做出獨立的判斷,并作為一個負責的公民參加工作。”在這個角度上講,小組合作學習對培養獨立人格的公民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分享與傾聽
德國作家歌德說:“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因此,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述說的他自己的事,這是一種教養。”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分享與傾聽,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具體表現。孩子在認真思考之后就有了分享的欲望。分享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課堂教學中發揮小組主體作用的重要方式。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討論,形成小組的討論成果。分享時學生的準備要充分,學會抓重點段、重點句、關鍵詞,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提高小組討論的實效。
分享與傾聽實是一對弈生兄弟,離開了傾聽,分享便失去存在的意義。傾聽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真正的傾聽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還需要快速記錄對方分享的要點,能夠補充別人的發言,順勢思考,及時作出評價。這種生與生的交流、互動,才能發揮課堂上的小組的主體地位,使課堂優化。以下是筆者《小樹的心思》想象作文教學實例:
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了兩篇習作例文,單元作文是想象作文,其中有一個選做題目,叫做《小樹的心思》。教師在出示題目時,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編一個故事。首先,讓學生小組交流。櫻花組全組組員上臺是這樣分享的:
1號組員:在森林里,有一棵小樹。他的旁邊有很多大的樹。
2號組員:一天,小樹剛剛一覺醒來,就發現有一些小鳥來乘涼。
3號組員:“來我這吧,你唱歌給我聽就行了”。小樹說道。
4號組員:“哦”!小鳥叫道,“好呀!謝謝你!”
5號組員:小樹緩緩張開他的枝葉,好讓小鳥到枝頭來。
6號組員:小鳥來到枝頭,唱了起來:“好心的小樹,幫我忙。我要來感謝你!唱歌給他你聽,跳舞給你看!我們是好伙伴!好伙伴!啦啦啦一,拉啦啦一!”
這時,臺下其他組都在認真傾聽。櫻花組全組組員分享完回到座位。傾聽與思考使課堂陷入寧靜。茶花組的1號組員站起來提出問題:“這段分享體現不出小樹有什么心思?”其他同學紛紛點頭表示贊同。這是在認真傾聽之后才可能出現的場面。于是筆者調控課堂,說:“各個小組再交流,看看小樹有什么心思?”此時,小組合作學習向縱深方向發展。上面櫻花組的發言觸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各個小組熱烈地討論。茶花組要求分享:
1號組員:小樹長在草地上,可是小樹根本不開心,因為草地上的小草、小花都已經枯萎了。小樹沒有朋友,他心事重重呀!
2號組員:小樹開出第一朵美麗的鮮花,他要讓小蝴蝶和小蜜蜂常來這朵花里做客,請他們吃花粉,一起開個故事大會。
在課堂的歡聲笑語中,孩子們毫無顧忌地想象,分享了一個又一個完整的故事。接下來的課堂,孩子們創作欲望大增,紛紛拿起筆,流暢地記錄了他們想象的故事,各種想法,各種對話,文采飛揚。
小組合作學習必須追求其教育價值,合作的問題必須具有開放性。上述課例而言,讓小組圍繞《小樹的心思》展開想象,這是個開放性的學習問題。教師努力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創造機會給讓學生小組學習,努力讓每個組員為每個組創造一個表現能力、獲得成功的分享機會。上述課例讓每個人分享與眾不同的想法,他們也學會了認真傾聽。分享所產生帶來的各種連續性話題,讓那些不愛開口的學生也有感興趣的話題。這時,筆者發現教師再講解也是多余的了。小組合作學習對教師們來說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分享與傾聽維護了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發現問題,激起思維碰撞的火花,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互幫互學
學生群體中客觀存在著“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個體差異現象,這要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必須教會學生取長補短、互教互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要求背誦的內容較多。期末復習如何調動小組合作的力量,讓學生互幫互學,使背誦變得落實而又有趣呢?
首先,筆者把本冊教材中要求背誦的內容歸類為三個項目,三個項目分別是:“日積月累”、“古詩文”“要求背的重點句子”。三個項目中羅列了要求背誦的具體篇目和具體文段、句子,讓孩子們背誦起來學有所依。讓家長和孩子都明確要背哪些內容,方便家長跟蹤。
緊接著,我又安排了小組合作背書,讓小組學習更有競爭力。每個小組6人,由1號組員擔任組長,登記組員的背誦情況。如果小組中的所有組員都來背課文給1號組員聽,那么1號組員所耗的時間會很多。為節省時間,1號組員與2號組員互背、3號組員與4號組員互背、5號組員與6號組員也可以互背,彼此監督,然后報給1號組員,讓1號組員登記全組組員是否完成。
為了方便老師監控全班同學的背誦情況,筆者制作了《全班背誦監控總表》,表上羅列了要求背誦的具體篇目和具體文段、句子以及全班同學姓名。每個小組的組長在小組登記表上記錄后,每天下午放學前就到總表上登記,方便老師監控。這樣每天筆者在總表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全班同學的背誦掌握情況。對于學習困難的同學,筆者給他結對子,讓優等生幫助他,指導背誦方法,然后逐一項目過關。背誦任務兩周完成。每天課前課后,走進課室都會看到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練習背誦,學習氣氛濃厚。也看到另一情況:組與組之間在暗暗競賽,因為他們組的背誦情況是要登記到總表的,每個小組都不愿意輸,班級形成你爭我趕的學習態勢。
在全班學生的背誦基本掌握之后,我又使出另一法子,那就是小組默寫。每天到校,小組的首要任務,就是一起背誦一處“日積月累”或者一首古詩詞,然后一起默寫、互相修改。修改的規則是:1號組員與2號組員、3號組員與4號組員、5號組員與6號組員互相修改,有錯的地方由本人對照書本訂正。縱觀這段時間,孩子們每天默寫熱情高漲,一回到課室就開始小組學習。這個學習任務一般在下午的2點半之前,各個小組就基本完成。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所進行的組員之間的互教互學。小組合作學習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必須制訂一套小組合作規則。在實施小組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合作技巧,并通過訓練使學生熟練地掌握,以確保合作學習的效率。
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總結反思
合作學習小組是一個包含小組規模、角色分配、個體責任、小組規范和小組凝聚力的有機整體。在運作過程中,如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小組合作效果就打了折扣。在小組合作活動到一段落時,教師要引導孩子回顧總結,指出合作過程中的成功之處與缺陷,讓孩子在反思中成長。《輕叩詩歌的大門》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的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其中包含“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兩個小活動。在匯報展示活動時,各個小組踴躍參加。下面是段鵬同學寫的一段小組合作記錄:
“我們小組六人,每個人分別搜集一些送別詩,然后整理一下。簡曉彤同學負責把詩編輯,葉雅玲同學負責排練,陳思聰同學負責設計背景板,車倩儀同學還配了音樂。
首先是背熟那些送別詩,然后把詩里的多音字一個一個咬準字音,最后調整隊形,不停地排練。
到比賽了,我們看到有的小組把詩里的知識也背了出來了,有些小組還把詩唱成了動聽的歌曲,有的還加一些動作,使詩歌沒有那么呆板。到了我組上臺比賽時,我的心跳加速,心都快跳出來了,太緊張了!老師宣布比賽結果時我們都希望自己組是一等獎,當我們聽到一、二等獎沒我們小組時,我們叫了一聲:“唉!”
通過這次比賽我們知道了,詩歌是可以用唱的,還可以配樂,加動作……
這次比賽我們組員之間的配合是默契的,不足的是沒把詩歌朗讀好,未能表達出詩人的送別之情。”
這是個真實的小組合作學習案例,段鵬同學用孩子的語言,對小組合作過程做了總結和反思,道出小組成員從選材到編輯、排練,設計背景、配樂,再到匯報的過程,再現了合作現場。孩子用自己的視角記錄了全過程,分析優勢,也看到合作過程的劣勢,那就是從一開始他們就忽視了朗讀訓練。孩子的語言是樸素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反思,通過組與組之間的比較,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這是令人欣喜的,這是小組合作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利好。
我國《學記》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所強調的正是合作學習精神。上文所闡述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四個“學會”,即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傾聽與分享、學會互教互學、學會總結反思,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策略,它們著實使筆者的語文教學得到優化。在以后的日子里,筆者將繼續實踐、深入研究,讓小組合作學習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
[ 參? 考? 文? 獻 ]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余慧娟.《教育改革的方向性思考》《人民教育》,2011年第1期.
[3]王鳳娟.《“輕叩詩歌的大門”——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與評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年12期.
[4]王林發.《基于“項目學習”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內涵、實踐與反思》,《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