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觀念藝術表達藝術家的情感、觀念,創作大多源于自身感悟。觀念藝術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作品應當具有哲學意味。觀念藝術作品具有藝術的觀念,但藝術的觀念會在觀念藝術外的其它藝術流派中有所體現。
關鍵詞:觀念藝術;觀念;藝術的觀念
觀念,從通俗意義上理解,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當中形成的對事物的總體的綜合的認識。觀念反映了客觀事物的不同屬性,同時加上個人主觀化、情感化的理解色彩。藝術的觀念,是藝術家作品中表現出的對事物的理解,可能是對于藝術方式的理解,也可能是對藝術語言的把握。觀念藝術,更多的是藝術家的創作宗旨從主觀選擇變為客觀境界,是對于自身情感與態度的表達。約翰·凱奇《四分三十三秒》將人們帶入東方“禪”的境界,與道家“無為”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件作品的觀念表現出作者對音樂對藝術的闡釋,用聆聽音樂的意識去聽一切聲音,凱奇的核心觀念是諸聲皆可入樂。
觀念藝術是西方的藝術流派,藝術家創作更多的來源于自身的感悟。他們的創作宗旨是強調思想、觀念或概念。在心理學中,廣義的觀念是一切心理反映形式的總稱,狹義的觀念和表象同義,包括由早先知覺而來的感性形象的再現和由原初形象組合成的新的觀念整體。我認為,心理學中對于觀念的注解更加符合觀念藝術的特征,和表象同義,但不是古典藝術里的“具象”在完成對客觀世界的再現,而是加入知覺、感性、態度重新組合的新的觀念。杜尚的《泉》,使用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具象的東西表達自己新的觀念,加入自己的情緒與原初形象組合,開創新的藝術道路。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到,每種藝術的品種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氣候中產生,從而指出藝術家必須適應社會的環境,滿足社會的需求,否則就會被淘汰。觀念藝術現如今蔓延到整個藝術圈成為一種潮流,所以藝術家們需要適應環境將作品賦予新思想。1952年羅伯特·勞申伯格創作的《擦掉了的德·庫寧的素描》,背棄了抽象表現主義。結合當時背景,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擦掉了的德·庫寧的素描》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時代是創新的,也必然會創新。
觀念藝術是有標準可言的,或者觀念藝術最終會有標準可言。好的作品最終會被認可。丹納認為藝術欣賞并不單單是人的主觀的認識問題,一些批評家有著或極端或褒貶不一的評價,他認為對于藝術欣賞最終會有一個客觀的結論,也許在當下的時代,或者在之后的時代。每個時代都根據它的觀點審查,若有修正,便是徹底的修正,若有證實,便是有力地證實。所以說,觀念藝術,有標準或說是終將會有標準。
現如今前衛的技術與媒介越來越被使用到作品中,我認為,如果觀念藝術只是強調媒介本身的價值和高科技,那這件作品就不具備代表性,最終被遺忘,被更加先進的科技所替代。觀念藝術創作該圍繞一個哲學話題、精神議題,如果作品單純強調作品使用的媒介的先進性,那不該稱為觀念藝術,而是科技作品。
不同的藝術家對于觀念藝術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些觀念作品中,都具有藝術的觀念的表達和體現,但是藝術的觀念會在不同流派中有所體現。達達主義,它的名字無意義,成員不斷變化,反復無常,而它的目標更多地與偶然行為,表現的全然自由、荒唐和放任有關,而非為了摹寫而依靠其他方法來建構新的審美體系。這就是達達主義中所展現出來的藝術的觀念。我認為,觀念藝術作品都具有藝術的觀念,而藝術的觀念在不同流派都有所體現。
在我看來,創作或解讀觀念藝術作品都需要理論和實踐的沉淀。藝術家表達藝術的觀念時,在不斷創作和自我否定中表達作者內心讓人意想不到的世界,作為觀者,在觀賞這些作品時,要保持心中平和中立的態度,將自己融入其中,感受自己的內心,不被他人的判斷和評價所影響,這就需要不斷的積累和沉淀,要有真正的藝術享受。就如貢布里希說:“由于一知半解而引起自命不凡,那就遠遠不如對藝術一無所知。”
藝術的觀念和觀念藝術,屬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和聯系關系,如果說藝術的觀念是一個大的范圍,觀念藝術就包含其中。觀念作為一個新的流派,可能與其他流派相互交融,但又區別于這些流派有著自身的獨特點。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藝術發展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
[3](美)理查德·布雷特爾著,諸葛沂譯,《現代藝術》,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王曉宇(1993.4—),女,漢族,籍貫:山西呂梁人,西安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公共藝術,研究方向:陶瓷藝術。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