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唱法是以我國民族語言為基礎,繼承和吸收了傳統戲曲,曲藝和民歌的演唱精華,借鑒并吸取了美聲唱法。以嗓音明亮,甜脆為特征,行腔韻味為特色,集聲、字、腔為一體,并加以舞蹈形體表演的一種演唱方法。民族唱法的歌唱藝術中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音樂與語言藝術的有機結合,所以能較好的掌握對民族歌曲的三度創作對于更好地表現音樂作品內容和人物情感有很大很重要的關系。
關鍵詞:民族唱法;三度創作;吐字;咬字;情感
第十五屆青年歌手大賽監審組評委張曉光曾說過:一首歌曲的演唱,作詞是一度創作,作曲是二度創作,演唱是三度創作,那么對于我們歌者來說就是要深入理解一度二度創作的背景及內涵,然后再帶著自己的理解投入到最重要的三度創作中去。在三度創作過程中首先在聲樂歌曲演唱中務必要遵循科學的咬字吐字方法和“十三轍”的收韻、歸韻才能做到字正腔圓。其次要對歌曲作感情處理和二次加工創作才能使歌曲更加完整、有生命的表現出來。下面我就基于自己的理解對民族唱法中歌曲的三度創作進行一下淺談。
一、吐字與氣息
歌唱的發生動力是呼吸,聲音和字的準確純正、音質的優美都取決于正確的呼吸,這個過程中的每個字都必須在正確的呼吸支持下吐發出來,所有的字都要建立在氣息通道的基礎上穿過和過渡以及轉換,要用氣形成線條把字融入到其中去。在初期學習氣息吐發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這兩種極端情況: 要么氣息吸得不足,字落聲跌;要么氣息太大太猛失去平衡,讓字魂飛魄散。所以氣息不但支撐著每個字,而且影響著字的力度感,如輕、重、斷、連、緩、急等語氣的表現都與氣息息息相關,因此正確的呼吸是把字吐好發好的基礎。
歌唱中有時候為了能將某句歌詞或者某個字唱長,唱足,而且吸氣動作會很笨拙很明顯,甚至把臉都憋得通紅,人為地讓整個腹部、背部、肩部都很緊繃,氣息一會兒大一會兒小,聲音聽起來特別地緊,而且音量過重,拙勁大,不順暢,舌頭和舌根都會翹起來并且發硬,在聲音還出來之前整個身體就已經先很不自然了,所以正確的呼吸方法以及氣息對于唱歌的咬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關于吐字的問題及方法
按照我國民族聲樂理論來講,歌唱中每一個字都分字頭、字腹和字尾。所謂的字頭部分,聲母的發音一定要清楚并且一下子找準著力點。我們很多人在咬字時的最大問題就是聲母發音的含糊不清和找著力點的不夠及時性和準確性。例如最常用的“我(wo)”字,很多人在打開口腔過后上下嘴唇沒有收攏并用力,所以就使得發音含糊不清;又如“小(xiao)”字,是屬于唇齒音,有些人在演唱時沒有用上牙齒的力量,使得字音模糊;再如“后(hou)字”,是屬于喉音,著力部位應該在舌根,部分人在演唱時則沒有用到舌根,只是單純地靠收嘴唇來控制。由此可見,字頭聲母的發音很關鍵,只有做到發音準確、短促有力、才能夠做到咬字的真、切、清。
吐字中a,o,e,ai,ei,ao,ou,an,en,ang,eng,ong韻母發音時都不能將著力點放在口腔后部,在吐字時更不能在喉部用力。反之則產生不出較強的共鳴音效,例如“紅(hong)”字;i或者以i開頭的韻母都屬于齊齒呼。如“你”“四”等字一定要找準發音時的著力部位即口腔前面部分,吐字時要用上牙齒的力量。但往往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很好地運用上牙齒的作用,把這些字唱的黯淡無光;u或者以u開頭的韻母都屬于合口呼。如“晚”“不”等字在演唱時雙唇一定要呈圓形,用力適中,感覺口腔里面是完全放松的;v或者以v開頭的韻母都屬于撮口呼。如“雨”“云”等字在演唱時雙唇得撮出圓形,著力點應在靠前的位置。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演唱者,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平常多練普通話,在朗誦的時候應注意字音的準確和字與字之間的連貫以及過度平穩性,而且還要多看多聽多想多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長避短,使自己始終處于學習階段。
三、字與聲的相互協調方法
清晰的吐字和科學的發聲能夠讓歌唱者準確地表達出歌曲的意圖和思想內涵,同時也讓歌聲更加富于生命力和活力,得到廣大聽眾的認可與喜愛。
1.前長后短
即聲母要短而準,而單純韻母占時值長。如發“呀……(ya)”時,“y”很短,“a”占用時值的絕大部分,這是發聲共鳴強調的重點。
2.前小后大
指咽腔打開的狀態。口腔前半部主要是發聲母。著力點是唇、舌、喉、鼻、牙五個位置。宋代司馬遷在《辨五音例》中謂:“欲知宮、舌居中”指喉音,如哥哥的哥(ge);“欲知商,開口張”指齒音,如張開的張(zhang);“欲知角、舌縮卻”指牙音,如崛起的起(qi),;“欲知徽、舌柱齒”指舌音,如算了的了(le);“欲知羽,撮口聚”指唇音,如媽媽的媽(ma)。
3.前緊后松
前松是指歌唱時,唇、牙、舌、鼻、喉等部位要放松。只有在前面放松并且一一咬準的前提下,才能使字音發的準、變得多、動得快。咽喉在歌唱時,要保持抬軟腭,立起后咽壁,后咽壁只有立起來才能使肌肉從松散變成緊張狀態,起到共鳴箱音板的作用,利用聲波折射、傳導,從而獲得共鳴。比如我們在唱“開放”的時候,尤其是當它需要保持的時候,就必須保持抬軟腭,立起后咽壁,使肌肉緊繃,從而使聲音具有一定的穿透力,獲得更好的共鳴。
4.前變后不變
由于歌唱中咬字不同,因此口腔前面咬字部位要經常變化。而咽喉部位始終要保持開的狀態,保持聲音的圓潤通暢。這就要求口咽腔后面在準確做形的基礎上要盡量少變,甚至不變。在歌唱中,字頭變化要快而且準確,字腹在保持圓的基礎上變化,平穩過渡。
每個學習聲樂的人,都渴望擁有漂亮的嗓音,都希望自己能夠掌握唱歌的技巧,最終成為一個成功的歌唱者,但是如果把諸多的技能運用到聲樂之中,還是需要更多地思考和持久的鍛煉,才可以掌握好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在實際的聲樂學習中,不斷地為繼承和光大祖國的聲樂事業而奮斗。
參考文獻
[1]作者不詳.樂記·師乙篇[M].
[2]金鐵霖.淺談我的聲樂訓練方法[J].歌曲,1987,(2):45-47.
[3]肖然.淺談民族唱法中的咬字與吐字[J].赤峰學院院報,2011,(3):23-24.
[4]蔡曲旦.淺談聲樂中的呼吸法[J].歌曲,2002.
[5]胡鐘剛,張友剛.聲樂實用基礎教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潘乃憲.聲樂探索之路[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7]郭紅巖.歌唱的咬字吐字技巧[M].山西:黃河之聲,2006.
[8]楊興斌.聲樂演唱技巧初探[J].成功教育,2009,(8):2-3.
作者簡介:
李小凡(1985-),女,漢族,陜西省渭南市人,藝術學碩士,單位: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2010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