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民
一、審視思索 何謂幸福
從教以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是幸福教育?如何讓師生幸福成長?
幸福是一種體驗,是在教育中過程中一種高級的、愉悅的情感體驗;是在溫暖和諧的環境中,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得到社會認可的一種滿足感。幸福教育就是在教育過程中,努力讓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努力讓學生在植養習慣、奠基人生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學會學習。
基于這一認知和本著傳承與創新的發展理念,學校提出了“勤誠教育,幸福校園”的辦學愿景。旨在“讓每個教師領略教育的幸福,讓每個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讓每個家長奉獻成功的喜悅”。
二、見心踐行? 享受幸福
(一)營造幸福的育人環境。
學校加大投入,對學校的基礎設施進行進一步的建設和完善。尤其是長廊文化、圍墻文化和廣場文化建設以及美麗校園的建設和美麗班級的布置。美麗校園:學校充分利用每個教學設施的教育功能,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條道路都富有生命力,每一條標語凝聚文化精髓;利用學校長廊,打造校園長廊文化;宣揚優秀師生,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榜樣的力量;校園整潔美麗,走進校園的每一寸地方,都是一種文化的熏陶,幸福之意油然而生。美麗班級的布置和建設,學校充分發揮每個班級的力量,從班訓、班規的制定到班級閱讀書籍的選擇以及班級綠化的布置,全員參與,全員呵護。讓每個人都感受到自己是班級大家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每個人到校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讓每一個學生用心來經營這個美麗的大家,從而凝聚團結、向上的精氣神。通過全方位的打造和創建,一個充滿“智慧、美麗、平安、和諧、活力、書香”的幸福校園正在形成。
(二)追求教師的幸福教育。
關愛教師 體味幸福。學校的發展關鍵在于教師的發展,只有教師發展了,學生才能得到發展,學校才得以發展。并且,教師只有得到發展,才能感受教育的幸福,才能做到幸福育人、育幸福人。
1.狠抓校本研修,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1)學習培訓強素質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如果不學習,教研活動就會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校采用“走出去”“請進來”“草根專題講座”三結合的創新培訓模式,讓教師成為主動研究者。
(2)教學研討原生態
每周一次備課組長帶頭全員參與的常態課教學研討活動。我們的教研活動,不管是何種形式,其宗旨都是為了給予每位老師一個展示的舞臺,一個平等交流探討的機會。同時讓老師在活動中互相借鑒、互相啟迪,迸發出創新的靈感,進而明確探索的方向,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專題研究,提升品質
“不做教書匠,要做教育家”,這是對全體教師提出的一個要求。
(1)征集教學難題
備課組長于開學的第一周向全組征求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最需要研究的1~3個問題。其目的:一是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性需求;二是引導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規劃專業發展目標。同時,為每位教師發一本教學難題檔案,及時記錄教學中的問題,于期末進行交流解決,不能解決的作為下學期研究重點。
(2)組建專題小組
專題小組是以解決教學難題為目的的研修組織。在這個組織中,實現了學科帶頭人帶著做,骨干教師合作做,年輕教師跟著做的研修目的。
專題小組的成員由四至五人比較合適,根據征集問題的相近性原則,將分組情況進行公示,以確定組員。分組確定后,每小組通過自薦或競選的辦法確定首席研修教師。
(3)開展研修活動
專題小組的首席教師負責制訂計劃,組織執行,推介溝通,成果整理等重要職責,小組成員則依計劃展開活動。如學校數學組本學期開始試行“觀察型評課”,圍繞“精細觀察、有效評課”這主題,從“課程、教師、學生、文化”四維框架中選擇了四個觀察點,即:課程性質(重點難點)、教師有效提問語言、學生發言、有效合作。
3.抓好課題,提升能力
我校在《邊緣農村初中建立和運行備課質量分析報告制度的實踐研究》結題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出《基于前置性學習,打造生本課堂》《優化德育資源,打造勤誠文化》等課題。我們本著“讓教學研究化,讓研究教學化”的原則,通過廣泛開展教科研活動,切實提升教師的問題意識、研究意識、理論素養、創新精神和破解難題的能力,并最終實現教師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
(三)全面發展,享受幸福
人文教育 構筑平臺 盡享活動樂趣。回歸素質教育,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參與社會實踐,在引領孩子參與實踐活動中,讓他們盡顯風采,盡享樂趣。教師們在指導活動中提升素質,學校在特色活動中日益鮮活。
1、開展“一體化”教育,感受大家庭溫暖。
隨著外來務工子女日漸增多,學校審時度勢,開展“一體化教育”。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融為一體,學籍合理編排管理,平行分班,不歧視、不孤立,讓他們享受和本地學生同樣的學習待遇,讓他們感受到“同在一片藍天下成長”的快樂。
2.德育為先,開展系列活動。
強化教育手段,促進德育陣地功能作用,起到良好教育效果。以主題月為活動載體,結合各節日,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富有吸引力的道德實踐活動:
3.植養習慣 奠基人生 塑造良好形象
一是設立“文明禮儀崗”。每天在校門口執勤,檢查學生佩紅領巾、校牌、儀容著裝、遲到早退及行為規范;二是設立“文明監督崗”。每天在教學樓各層執勤,檢查學生日常行為。
4.素質教育 全面實施 健康快樂成長
嚴格落實省頒課程計劃,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以藝術節為載體,與學科教學相整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學校積極組織參加各級各類藝術類、體育類比賽活動,在獨唱、校園舞、手工、美術、田徑運動會等比賽中均獲得較好成績。
三、承載厚望? 延伸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但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級性價值。”因此,“讓每個學生都幸福成長”既是我們的信念:引領我們一路向前;又是我們的夢想:激越著我們創新飛揚!為了美好的愿景,我們將精誠團結,銳意進取,以學習為動力,以變化為起點,以發展為主題,以創新為靈魂,用勤勞的汗水鑄就新的輝煌,用不竭的智慧開創新的未來,為實現學校“十三五”目標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蕭山區黨灣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