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紅
一、小學語文情感教育重要性
時代更新和進步,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新課改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同時,明確要求教師要將學生培養成為有情感的人。與其他年齡段不同,小學生各個方面都處于活躍發展狀態當中,且更加關注教師、家長對自身的認可和理解。語文是小學基礎課程,其中內容豐富、滲透至學生生活當中。為此,教師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媒介,增強師生交流,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所思所想,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同時,語文教學內容精選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對學生審美、品格的形成產生積極作用。
語文自身具有較強的情感特點,通過文字能夠實現情感的傳遞,對學生心理層面上予以刺激。特別師生在互動和交流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源于教師的關愛和認可,產生積極情緒,對語文知識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以避免傳統教學單一性問題的產生。另外,語文教學內容還具有形象性,尤其是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能夠以話劇、視頻及表演等多元化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對學生感官予以刺激,將原本抽象的概念轉變為生動的形象,增強學生情感的體驗。新課標實施以來,小學語文教材改革進一步深化,其中優美的文字、真實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語文課程具有其他課程所沒有的優勢,將其作為載體實現對學生情感教育,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兼顧知識與情感雙重教育目標。可見,小學語文情感教育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情感教學策略
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的品格及能力。換言之,就是學生知識、技能及情感等多方面的融合體。在核心素養指導下進行實踐教學,能夠兼顧對學生語言素養與情感培育雙重目標。
(一)核心素養下的情感教育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過語言表達情感是語文的主要特點。小學課文中,很多生動、形象的人物形象,且伴隨著故事情節,能夠凝聚更多情感,滲透著深刻的理性思想,為師生情感思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作者的思想、情感提煉出來,吸引小學生的關注,并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如《桂花雨》一文,作者以桂花香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情境,并按照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能夠給予作者提到的七次桂花香進行思考和解讀,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作者傳遞的情思,品味思鄉之情。
(二)核心素養下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師“未成曲調先有情”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不僅僅著眼于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它還得注重語言材料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價值情感的熏陶感染。所以教師首先要得以動情,努力做到先聲奪人,以情動人。比如在教學《長城》一開始,教師就進行聲情并茂地地演說道:“有這樣一個建筑,他是世界遺產的第一窗口......”,教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后,能夠對學生產生聽覺刺激,吸引其能夠主動讀課文,深入感受長城。此外,針對“勞動人民血汗與智慧”這一部分教學,同樣采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勞動人民付出的艱辛,以此來提高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水平。
(三)核心素養下的情感教育教師要創建情境撥動學生心弦
真實情境的創設能夠激發學生情感。如教師在《我愛秋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大自然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樹葉作為標本,記錄秋天的足跡,然后在進行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熱愛秋天,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并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合理設計課堂教學,以此來調動小學生的情感,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且能夠在此過程中增強情感體會,提高教學有效性。再者,如在《月光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投入情感,做好課前準備,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和配樂朗讀方式,以畫面展示、音樂烘托形式創設情境,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感知和體會到作者的情感,由此產生豐富的想象,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在此基礎上,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發展,還能夠積累語言知識,為日后深入學習打好基礎。
(四)核心素養下的情感教育教師要深推細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和組織學生學習,領悟教學內容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感受世間萬般情感。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圍繞著“大年夜”特定環境,講述小女孩幻想出來的東西。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過年都是如何過的,通過比較,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隱含的深層含義,體會到自己擁有的生活多么幸福。除此之外,基于核心素養基礎之上,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評價方式,堅持成功教學理念,加強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的評價,在評價時,可以進行師生、生生評價等不同形式,且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并在同學面前鼓勵和表揚,針對學生的缺陷,要先對可取之處進行表揚,然后再對不足之處加以糾正,采取人性化評價方式,避免以偏概全,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其自身獨特的閃光點,值得我們肯定和支持,通過這種方式,對于學生情感培育具有積極意義,且有利于學生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和希望,健康成長。
結論:綜上來看,新時期下,小學語文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多的要朝著情感培育方面滲透。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以核心素養為核心,實施因材施教,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合理設計語文教學,在知識講授的同時,能夠實現對學生情感的培育,使語文教學做到“知”、“情”并舉,德智雙傳,最大限度地發揮好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單建華.探索模式下的小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策略淺析[J].學周刊,2019(12):58.
[2]任彥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困境及培養路徑探索[J].學周刊,2019(12):64.
[3]管飛.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究[J].學周刊,2019(12):68.
[4]游永興.小學語文教學問題設計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12):70.
[5]謝曉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分析[J].學周刊,2019(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