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海
【摘要】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近年來,政府部門加大了對農業行業的而關注力度,意識到了建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重要性,將培養高科學文化素質和高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重點內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實施,對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構建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針對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進行論述。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培訓類型;策略
陜西省黃陵縣位于陜西省的中部,連續三年被評為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城鎮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9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23元。該地區重視新型農民培訓,注重培養高文化、高技術和高綜合素質的農業生產人員。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將創新觀念的培養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技能,培養出大量的新型職業農民,對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類型
(一)政府主導型
政府主導型主要是指運用政府方針政策和專業院校培訓來對農民開展各項教育工作,對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出高農業技能的實用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從事專業培訓的機構,需要結合農民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給予農民的不只是技能培訓,政府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型作用,確保各項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在農業生產中展現出資金配置上的優勢,提高培訓監管難度,確保各項培訓項目的有效落實。
(二)政企配合型
政企配合型主要是指依托創業園區優勢實現對新型農民的培養,為了使農業深入到實踐中來,需要建立科技教學示范基地,向農民展示農業科技生產成果,以此來推動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使農民學習到更多的農業生產知識。同時,需要按照相關農業生產政策的要求,加大科研資金的支持,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生產積極性。
(三)市場自由運作型
市場自由運作主要是指各項農業培訓工作的實施需要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需要以市場為主體,強化農民與生產產業之間的合作,通過兩者的合作,達到共同促進和共同發展的目的。將標準化的農業知識傳遞給農民,確保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工、運輸和營銷等各項環節的順利開展,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由于各個地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每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具有地方特色,在培訓時,需要展現出農業生產的針對性,展現出個地區農業生產的優勢,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生產積極性,確保農業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術水平的有機結合。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策略
(一)不同經濟區域的培訓模式
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在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進行選擇時,需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地理特征,結合當地的經濟條件、人文條件和社會條件進行系統的分析。該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優化發展,重視“訂單培訓”模式的應用,通常需要通過市場運作來實現,培訓運作模式通常選擇非政府主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建立了地區經濟發展群,對帶動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引入大量的科技投入,來實現對農民的培訓。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推進果業和畜牧業發展,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維護。
(二)不同產業鏈下的培訓模式
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處于奠定基礎階段,不同的農業生產領域技術體系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現象。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被稱為世界蘋果最佳產區之一,全縣的蘋果產量達20萬畝,年產23萬噸,是陜西省重要的蘋果出口基地。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蘋果產業,需要借助政府的大力扶持,建立完善的惠農政策,確保惠農政策在農民身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也需要與國家的政策體系建設相結合,以政府為主導進行培訓,運用電視、廣播及網絡等途徑來進行遠程教育。需要建立產供銷和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模式,運用政企配合培訓模式對新型化農民進行培訓。
(三)不同培訓目標下的培訓模式
在對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進行新型農民培訓時,主要分為基礎性培訓和技能性培訓。基礎性培訓主要是指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技能性培訓主要是指提高農民新技術的運用能力,以農民的職業技能為目標。基礎性培訓的內容需要通過高校來實現對農民的終身教育。而技能性培訓政府需要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通過項目管理的方式對農民進行培訓。
結論
本文主要對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新型農民培訓模式類型和培訓模式策略進行介紹,加強對新型農民的培訓具有必要性,需要將創新和轉變作為新型農民培訓的重要內容,結合地方特色合理選擇農民培訓方式。同時還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的作用,對當前市場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解,以便結合市場發展規律確定農民培訓模式,為新型農民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推進現代農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彥平. 新型農民教育培訓研究的新篇——評專著《我國新型農民培訓模式研究》[J]. 現代農村科技,2014,06:79.
[2]張鍇. 關于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的思考[J]. 河南農業,2015,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