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繼“看理想”系列推出的《一千零一夜》、《局部》、《聽說》、《號外》、《呼吸》等文化類節目取得巨大成功后,優酷攜手集才華與幽默于一身的文化名嘴竇文濤,再次打造出一檔高品質文化類談話節目——《圓桌派》。《圓桌派》憑借全新的“談論 + 互動”的節目模式,一炷香,一壺茶,四個飽讀詩書、閱盡人間無數的文人雅士,談天說地,活色生香。以優質的內容和優良的制作博得了業界一致認可和好評,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以慢綜藝的形式引領精英受眾的慢思考,為現代人營造靈魂的棲息之地,開啟純粹的文化之旅。
【關鍵詞】慢綜藝 《圓桌派》 文化
《圓桌派》自2016年10月28日第一季在優酷視頻上線以來,到目前為止已成功播出三季,并取得了不俗的佳績,在近年來眾多文化類節目中憑借優質的內容和優良的制作脫穎而出,一度被評為最受觀眾歡迎的熱門網絡綜藝節目。由于借助網絡平臺播出,這就要求節目本身必然要適應互聯網迅速、實時的傳播特點,主持人和嘉賓在節目中發揮不同的功能,精準定位互聯網精英受眾群體,注重知識性與娛樂性的結合,為受眾呈現當下社會中最熱門、最現實的話題,陳述觀點但不強加批判,以一種平和的姿態和視角進行詮釋和表達。隨著《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走紅,當下綜藝市場正在踐行著“慢綜藝”的全新模式,慢綜藝更加貼近生 活,更加有真切感,更加容易引發受眾的共鳴,觀眾需要的是感受生活本真的節目, 并且可以將對于本真生活向往的感情寄托于節目中。而《圓桌派》正是文化類慢綜藝的一股清流,不媚俗,不迎合,三五好友聚坐一起,品茶閑聊共度愜意時光。
嘉賓:個性化表達
《圓桌派》從茶具、茶點、圓桌、香爐等靜物的特寫鏡頭切入,跟隨嘉賓之間的預熱交流,由主持人竇文濤點燃一炷香作為節目的正式開場,嘉賓針對每期話題結合自己的學識閱歷、人生經驗和價值觀點進行交流和探討,待香火燃盡后,一期的節目也逐漸接近尾聲,但話題并沒有因為時間的約束戛然而止,四個人聊天的聲音在片尾的字幕和音樂中慢慢隱去,帶給受眾一種意猶未盡的回味。對于受眾而言,雖然不曾親臨演播現場,但在輕松自在的氛圍中已經潛移默化地跟隨這些文人雅士開啟了一場文化之旅。《圓桌派》品茶閑聊的節目形式具有強烈的代入感,使受眾仿佛身臨其境,與嘉賓一同圍坐在圓桌旁感悟百味人生。
首先,每期節目邀請竇文濤和他的知己好友作為節目常駐嘉賓以聊天的方式對當下社會中出現的熱門話題或現象展開靈魂的交流與觀點的碰撞。作為鳳凰衛視的名嘴,竇文濤沿襲了《鏘鏘三人行》、《文濤拍案》、《天天逗文濤》等知名的節目的主持風格,見解獨到卻又不失風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從不喧賓奪主或刻意打斷他人的話語,以平和的姿態進行真實且誠懇的對話;作為主持人,暗自把控著談話的氣氛,針對他人提到的內容做出適當的提問,并且周到的照顧到每一位嘉賓的情緒。其次,在保持節目相對固定的嘉賓人選基礎上,也會根據每期節目探討的話題做出適當的調整,針對性的邀請相關領域的知名人士加入討論之中。如在《飯局:如何成為飯局達人》一期中邀請執導中華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著名導演陳曉卿,在《鮮肉:這是好詞還是壞詞?》一期中邀請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青年偶像韓庚,在《看戲:看門道與看熱鬧》一期中邀請致力于傳承與宣傳京劇文化的王佩瑜,在《低欲:小小的確定的幸福》一期中邀請耶魯大學終身金融學教授陳志武。最后,與傳統的談話類節目遵循著提出問題、找出原因、提供對策、得出結論的線性敘事不同,《圓桌派》的會話邏輯是非線性的,即由嘉賓拋擲觀點、各抒己見,從而共同將節目推向高潮。看似松散,但每個會話內部都有其結構,且各結構之間的邏輯緊密聯系,確保“萬變不離其宗”,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摒棄固定不變的場景和模式化的開場白,開啟文化類談話節目全新的真人秀模式,感受嘉賓個性化的表達,流連在一盞茶,一炷香的時光里,聆聽靈魂深處的聲音,感悟千姿百態的人生。
話題:平民化解讀
《圓桌派》不同于傳統的“電視講堂”,它是一個觀點和文化的輸出平臺,在如今社會轉型期,大眾更加需要一個個性化平臺進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從而起到交流情感和引導價值觀的重要作用。作為優酷視頻傾力打造的“看理想”系列文化節目,《圓桌派》兼具文化功能與娛樂功能,選取當下社會中最受關注的熱門話題,如:求知、細節、失眠、相親、過年、跳槽、租房、移民、飯局等,從普遍的社會現象作為切入點展開探討,嘉賓以聊天的方式講述自己與話題之間的故事和親身體驗,進而延伸到相關領域的專業解讀和深入思考。
雖然節目中邀請的嘉賓都屬于各行各業的精英或佼佼者,但對于節目內容的定位和話題的解讀絕不存在居高臨下的說教意味,而是以一種平民化的視角進行詮釋和表達。每期節目只設置一個關鍵詞,嘉賓可以圍繞這個話題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專業做出即興的解讀和評論,不局限于某一具體問題,以聊天的方式進行延展性交流和互動。例如,在《成熟:從作女到熟女》一期中邀請都市倫理劇《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的扮演者馬伊琍一同探討當下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定位、女性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的關系、社會結構變遷中家庭主婦群體的興起、不同階段的人對于年齡認知的改變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層層遞進,由表及里。但與同類型的談話節目不同,《圓桌派》中時常存在著觀點的沖突和分歧,使嘉賓和主持人處于一種平等的位置,更類似于三五好友之間的日常對話,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感和話題的可信度,立足于生活本質,滿足受眾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作為文化類慢綜藝節目的頂尖代表,《圓桌派》以更具深度和內涵的方式完成了網絡時代知識和文化的傳播,使受眾回歸沉淀和思考。
參考文獻
[1]黃燁.新媒體背景下慢綜藝節目成功原因及發展建議[J].新媒體研究,2017(22).
[2]沈芮妃.談話節目《圓桌派》的會話結構[J].青年記者,2017(18)
[3]劉毅濤.網絡綜藝脫口秀模式創意的三重維度[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8):162-163
作者簡介:范晨曦(1995.06—),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