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帥 王欣園 易文康 王振
【摘要】自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技術的使用和普及把人類社會帶入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時代,新媒體的出現和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既給包括繪畫在內的藝術穿上了新衣,也給新時代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挑戰。
【關鍵詞】繪畫;數字化;前景
一、數宇化時代背景下的繪畫藝術
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通常指一種承載信息的載體,或是傳遞信息的中介物,又或是交流信息的一種技術手段。對于繪畫藝術來說,藝術的媒介就是藝術家與觀賞者之間的橋梁。藝術家既不斷進行造型和形式語言的訓練,也利用藝術媒介進行自我觀念的表達。傳統的藝術媒介一般指藝術材料,即指被藝術家們用于進行創作表現的物質材料。人類對藝術傳達媒介的利用,跨越了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天然媒介時代,也跨越了工業時代的人工媒介時代,已大步流星地邁入了信息社會的數字媒介時代。對于美術而言,天然媒介一般是人類直接取自于大自然的物質材料,比如未經加工的礦物和植物顏料、山洞巖壁等;人工媒介則是人類文明進步后對天然媒介進行了適當的加工處理,以便更好地被利用,比如傳統繪畫中經常被用到的木質板材、墻體、宣紙、絹緞、丙烯顏料等;而數字媒介則是通過計算機技術而實現的一種數字化的載體形式,相對于傳統媒介而具有非線性、多維化、互動性、動態化、虛擬性、大眾化等特點,具有承載信息時代的恃性。
美國人彼得·卡爾·戈德·馬克在1967年首次提出“新媒體”概念。“新媒體”不是一個絕對概念,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也是隨著時代變遷而動態更新的。當今的數字化媒體就是新媒體,數字化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把各種視聽元素和虛擬元素等各種信息轉換成數字信息,然后以此為基礎而根據現實需求進行或開發各種數字化應用。站在人類行為學的角度來看,數字新媒體的出現和普及,構成了大眾性、平等性、實時性和交互性并存的地球數字村落,改變了人類過去在交流上的地域、時間和空間等制約;人類交流由真實世界拓展到了虛擬世界,數字化的觸角已經在無聲無息間光顧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的衣食住行和工作娛樂社交都已經被數字化技術所串聯。數字化媒介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藝術形態,就如學者瓦爾特·本難明在20世紀中期指出的:“近二十年來,無論物質還是時間和空間,都不再是自古以來的那個樣子了。人們必須估計到,偉大的革新會改變藝術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將影響到藝術創作的本身,最終或許還會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變藝術概念本身。”
傳統繪畫藝術在數字化浪潮的席卷下也受到巨大沖擊,媒介形態的變化為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血液,帶來了藝術媒介方面的革新。數字媒介所特有的光、電以及人機互動等元素也可以被運用到美術創作中來.繪畫藝術的表現空間被極大地拓寬了。一種新的繪畫創作形式一一數字繪畫應運而生,豐富并拓展了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同時,身處在數字化社會中的藝術家們,在思想觀念方面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關沖擊.以內容和理念上對數字藝術的極取與接納,實現著繪畫藝術的不斷更新。
二、繪畫藝術的數字化呈現
步入21世紀的數字藝術.已逐步滲入到繪畫領域,不僅對傳統繪畫的創作理念和表達形式產生了相應改變,并且也對傳統繪畫作品的展示方式也帶來新的思路和視覺體驗。從數字化工具出現開始,新的表現媒體逐步成長,表現力更為豐富多樣,這不僅使得我們對美術作品的創作方式和欣賞方式發生了變化,對藝術美的認知也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變化。
首先,數字繪畫已然成為一種新的媒體藝術形式.即所謂的數字媒體藝術。這種以“比特”為基本粒子,以二進制的“0"與“1”為基礎關系的數字化信息處理,可以把各式各樣的素材轉化為數字信號,如圖像、聲音、文字、影像等,都可以被“比特化....完成數字1和0的轉換,這樣就能夠把形象化的東西轉換成信息,并通過各種數字平臺進行處理和編輯,把各類形象化的數據單元經過各種可能的組合,營造出一個景象萬千、變化多端的數字藝術世界。
用來進行數字繪畫創作的各平臺的相關聯應用軟件和APP多不勝數,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可以模擬傳統繪畫方式進行創作的應用,比如繪畫軟科Corel Painter中可以搭配專業的外部硬件設備:手繪數位板和具有壓力感應的數位筆,然后在軟件中選擇各種質感的畫布或紙材為繪畫媒介,并可以選擇紊描筆、油畫筆、水彩筆、粉筆、油畫棒等工具進行模擬傳統繪畫過程的體驗,最后在屏幕端生成的效果與傳統繪畫效桑判以。這種數字繪畫的方式從本質上來講是模仿了傳統繪畫藝術效果,也模擬了傳統繪畫的主體行為方式。絕大多數這類模擬傳統繪畫行為和效果的應用軟件,實際上是把傳統繪畫形式語言進行數字化了,這種用數字化媒介和工具替代傳統繪畫媒介和工具的繪畫類型就是數字繪畫。
數字繪畫輸出介質主要是屏幕顯示,也可以在紙材和畫布等材料上進行打印輸出,不過和傳統繪畫的畫面感進行比較的話,大多還是會缺乏傳統繪畫的那種材質感、筆觸感、肌理感等。不過,近年來3D打印技術突飛猛進,將之用于數字繪畫打印輸出的話,會大大提升數字繪畫的觀感和觸感。如荷蘭的凡·高博物館與時俱進,引入最新紅外攝影和先進的3D打印技術,對凡·高的《杏花》《向日葵》《麥田》等油畫名作進行了成功克隆,這批復制出來的抽畫,突破了以往人工臨幕的極限,畫面內容、色彩筆觸等不僅看上去和原作非常接近,而且在畫面局部的厚度變化、肌理和質地方面也達到了接近原作的程度。還有一例:為了緊跟數字化藝術的步伐,泰特現代美術館大力發展數字化藝術項目,策劃了“彭博連接”的主項目以及新設立了數字繪畫吧,讓觀眾既有機會在館內墻壁上的數字區域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自由地發表對館藏作品的看法,這就為藝術家和觀眾積極參與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提供了一個互動平臺和開放空間。
其次,當下的藝術家們在傳統繪畫的創作過程中也時常采用數字技術進行輔助。數字化媒體和技術,對傳統繪畫創作過程的影響和改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術層面的,也有心理層面和思維層面的。從古至今,媒體的變革不停地對繪畫產生作用,且隨著科學的發展,藝術創作的工具和材料獲得極大豐富.這雖然不一定是創作出更優秀作品的必要條件,但無疑給藝術家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選擇,他們還可以更自由地選擇工具和材料進行表現,這也會使藝術形態產生變化,進而催生出新的表現方式。如今在油畫、中國畫、版畫、漆畫等各傳統畫種的創作環節中,已有不少藝術家利用數字化的圖像素材—對傳統素材進行各種數字化效果處理,用相關軟件進行構圖嘗試,對設想的材質和效果進行預覽,對預想的畫面感進行模擬等等一一這些都成為當下藝術家進行繪畫創作的重要輔助手段。另外,與傳統繪畫不同的是,媒體藝術無論是基于印刷、光學、電子或是數字媒介,都是與科技、文化和時代媒介密切相關的,其中通常也都蘊含了機械、技術、大眾、民主、傳播、通俗、解構、拼貼、時尚、商業和娛樂等要素。毋庸置疑,數字化時代的繪畫無論在風格還是觀念上,都或多或少地被數字化的生存環境(乃至發展節奏)所影響著,與此同時,當代藝術的發展也會在這種背景下找到新的視野和創新點,繪畫藝術也會在觀念和形式上獲得新的血液。
再者,在當下繪畫作品展覽和推廣中,也常常采用數字化方式來進行呈現和推廣。如今的數字藝術,在很多時候與傳統繪畫是一種共生相長的關系。數字媒介具有多元化、互動化、大眾化和動態化的特點,這對傳統繪畫媒介的單一性有著不同程度的彌補。隨著時代發展,數字技術和傳統繪畫表現形式不免走向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比較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展出了“新”的《清明上河圖》。為了增強場館的展示效果,該案例在原作驀礎上放大了30多倍,對(清明上河圖)進行了純數字化呈現,讓原本處于靜態的長幅畫卷里的角色和場景“活”起來,動態地還原了中國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還有,《清明上河圖》的原圖描繪的是白天景象,而世博館數字化的呈現在原作白天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夜景展示,把歷史名作的場景再現表達得栩栩如生,儼然一幅“現代版”的歷史畫卷,讓觀眾恍如隔世,穿越在現實與歷史的長河中。
由此可見,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數字媒體,比如數字博物館、數字移動終端、藝術門戶網站等各種數字媒介,讓傳統的繪畫藝術走出以往的封閉性和小眾性,真正投入到大眾文化當中來,由此大大增強藝術的傳播力與感染力。
三、對未來的思考
藝術當隨時代而變,不同時代的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等的差異造成了藝術史上多維度的呈現格局。當今我們處于一個歷史的交叉點上.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把控著新時代的脈搏,科學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強烈沖擊著藝術的發展。正如物理學家李政道所說:“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以數字化為顯著特征,全球信息化浪潮方興未艾,從現在走向未來,數字化將是我們的生存方式,就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Negroponte )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所寫:“數字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著我們的生存。”當我們徹底里身于未來的數字化生存環境時,我們過去的時空概念或許會變得模糊,人類的經驗和體驗也不同以往,人類的藝術當然也會有更廣泛的外延,以及更多的內涵和新的表達。
當我們面向未來,思考未來,走向未來,或許會發現未來科學技術變革的深度和速度大大地超出我們的想象,那么未來的世界到底會怎樣?藝術又會走向何方?這些問題或許我們現在無法回答,因為迄今為止我們對未來的繪畫藝術也還只能停留在想象中,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即使再發達的人工智能,再高度發達的科技,也不可能、更不會完全替代人類在藝術領域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是,科學技術卻可以被我們好好利用,因為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每次新工具的出現和革新,都可能是人類的一次解放一一它可以讓人類擁有更多的自由,可以讓人類更好地表達自我。在現在和不遠的將來,在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合作的語境下,數字技術無疑會與藝術有著更多方面的結合。穿上這件藝術的“新衣”,通過藝術與科學的不斷融合與交匯,我們既可以進一步拓展人類對自然規律和世界本質的認知,也可以更好地審視人類歷史文明長河中傳承下來的文化普華,從而為更多藝術家搭建一個遠比以往廣闊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德]瓦爾特·本雅明.迎向靈光消失的年代[M]許綺玲,林志明,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7.
[2]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