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
【摘要】繪畫作為藝術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寫意人物畫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和作用,潛意識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及審美觀念。材料在繪畫創造中必不可少,在對材料進行繼承的基礎上,也需要加大對繪畫新材料的應用,對材料的語言進行研究,對提升中國寫意人物畫材料語言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守護與拓進,促進繪畫事業發展。
【關鍵詞】中國寫意人物畫;材料語言;守護與拓進
寫意人物畫是一種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繪畫形式,是中國繪畫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寫意人物畫目前正處于處于發展階段,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投入到寫意畫創作領域中去。寫意人物畫自身展現出了較強的筆墨韻味,展現出了筆墨技巧中“寫”的獨特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寫意人物畫在形式和觀念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
一、材料語言在觀念上的探索
首先,寫意人物畫的審美觀念逐漸發生嬗變。在先秦及漢、唐時期繪畫審美觀念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影響較大。到了秦漢時期,繪畫追求古樸大氣之美,在宋元時期將意向造型觀作為人物畫的主要繪畫形式。意向式的審美方式是建立在寫意人物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結合象外之境來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更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隨著社會的發展,寫意人物畫的審美秩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的審美眼光發生較大變化,當前大多數畫家通過改變繪畫材料和表現方法,來尋找繪畫新的突破口,在繼承傳統繪畫方法的基礎上,對繪畫藝術進行發展和創新,使繪畫審美更加人性化,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其次,研究價值取向。材料的藝術價值需要建立在不同功能的基礎上,需要確保審美功能的統一性,來提升社會價值。隨著審美功能的不斷變化,寫意人物畫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將傳統繪畫創作中的道德說教逐漸向與觀眾之間產生共鳴進行轉變,畫家注重將自身的情感與身邊的事物建立聯系,提升了協議作品的社會價值,促進了寫意人物畫向多方面進行發展。
二、寫意人物畫在材料語言上的豐富和發展
(一)寫意人物畫的色彩表達方式
隨著繪畫領域的快速發展,寫意人物畫家在色彩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及嘗試,將中西造型有機的結合起來,繪畫藝術展現出了較強的色彩視覺效果,在色彩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寫意人物畫風格。畫家嘗試使用多種繪畫顏色,例如,廣告色,與傳統的中國畫顏料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展現出了與植物色不同的肌理及色彩效果。還有一些畫家試圖與一些材料生產廠家共同投入到生產及研究工作中,將金銀箔和顏色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與傳統色彩不同的色彩效果。當前的寫意人物畫家還致力于研究色彩感情及色彩感覺,將色彩想象融入到繪畫設計中,確保了傳統筆墨與新的表現形式的協調統一,促進了寫意人物畫在色彩反面的延伸及豐富。將“色墨交融”作為中國寫意畫發展的理想境界,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進行研究和探索,促進寫意人物畫色彩語言的完善及發展。
(二)紙質材料在寫意人物畫中的應用
繪畫材料對促進中國繪畫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繪畫材料的不斷創新,推動了繪畫行業的不斷發展,能夠通過繪畫材料直接展現出人們內心的真實變化。紙取代絹布是繪畫發展的必然趨勢。寫意人物畫在南宋時期開始流行起來,人物畫的優越性逐漸展現。紙張對提升寫意人物畫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當代大多數畫家都喜歡用半生不熟的宣紙進行作畫,紙張的顏色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變得豐富起來。還有一些畫家將用豆漿槳過晾干后的紙作為主要的繪畫載體,該種紙介于熟紙和生紙之間,能夠展現出水墨淋漓之感,畫家可以將自己的創作意圖表現在畫作上。
(三)肌理繪畫技巧在寫意人物畫中的應用
目前,寫意繪畫呈顯著多元化發展趨勢,對肌理材料的應用,促進了繪畫材料的創新,提升了寫意人物畫的筆墨效果,符合當前社會人們對審美的要求。到了20世界90年代,寫意人物畫家運用沖、噴、破等技巧,促進了人物繪畫語言的壯大和豐富,并將繪畫新材料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展現出了較強的視覺張力,使畫面更具力量感。各種繪畫材料的豐富,提升了繪畫效果。并且當前的繪畫藝術不能滿足于單一化的材料語言,大力運用肌理繪畫技巧,給寫意人物畫帶來了新的活力,將其作為輔助繪畫手段。還有一些畫家喜歡運用粘貼肌理,通過在繪畫中貼上印刷品和金銀箔等形式,促進肌理繪畫技巧的創新,打破了原來單一化的寫意人物畫語言模式,使畫面更具沖擊感。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繪畫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促使美學觀逐漸向媒介領域拓展,材料作為繪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透過材料傳達精神和語言,是一種語言表達方法,也是一種藝術本體形式,展現出了繪畫作品的獨特創作內涵。在對繪畫作品進行繼承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大對繪畫作品的積極探索,完成對守護與拓進的嚴格貫徹,使寫意人物畫像多元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邵維聰. 當代中國寫意人物畫筆墨研究[J]. 大眾文藝,2015,(21):53.
[2]華傳斌,陳園. 當代寫意人物畫中的“筆墨”語言淺析[J]. 大眾文藝,2015,(20):50.
[3]張永康. 寫意人物畫筆墨研究[J].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2,(0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