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景榮
【摘要】近些年來,當代的文化建筑已經(jīng)成為了當代建筑類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營造烘托出敘事感較強的空間更是這類建筑的不可或缺的設計傾向的重要部分。在設計人員設計創(chuàng)作文化建筑時,必須要兼顧文化建筑的空間尺度及其獨特的敘事性,從整體上出發(fā),使之富含人文情懷與集中人類智慧。本文將以幾個例子作為例證,簡要探及文化建筑的空間尺度及敘事性,希望使之作為參考。
【關鍵詞】文化建筑;空間尺度;敘事性
一、敘事性
文化建筑是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一個城市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及人文精神,是人文氣息在建筑學上的主要反映。其中,敘事性是與文化建筑有著密切體驗的建筑空間表達。敘事性空間可以理解為一種與體驗密切關聯(lián)的建筑空間,而敘事空間的營造渲染主要體現(xiàn)在文化建筑的敘事主題及其建筑詞匯。盡管關于文化建筑的敘事性這個學術性味較濃的詞匯出現(xiàn)較晚,但其的存在卻是有了悠長的歷史,如北京紫荊園的廣闊空間意境、江蘇園林的清幽,這些意象都在根本上突破了傳統(tǒng)的設定路線,即轉化升華到了建筑空間的敘事化表達,極富人文情懷。由此我們可知,文化建筑的敘事性有著其重要的社會地位及學術地位,且可通過改變空間尺度來實現(xiàn),接下來本文也將舉一些建筑實例進行說明解釋。
二、空間尺度
(一)空間尺度之下:含蓄性的空間表達
時間回溯到2005年,這一年中山的文化藝術中心成功建成,而其建筑師及設計師不僅協(xié)調平衡處理好了鄰近建筑與城市中心軸線的關系,還圓滿地解決了劇場慣有的聲學方面的問題。在這兩個問題的前提上,設計者又大膽創(chuàng)新,從建筑的環(huán)境出發(fā),仔細用心地精巧構思其建筑尺度,用心挑選其建筑材質,從而從根本上打造了一座接近于完美的空間,其打造過程及結果都令人驚嘆:該項建筑主要由演藝中心及培訓中心組成,其中演藝中心有四層樓而培訓中心要高一層樓。演藝中心里面又內含了一個可容納1350人的大劇場及相對容納數(shù)量較小的500人的多功能的新型小劇場。這個藝術中心的布置格局主要是集中式的,有著容易使來訪者對建筑體量有著壓迫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者盡可能多地改進其曲面,使之更加柔和從而降低減輕該建筑的尺度感,在時不時地在局部地區(qū)營造渲染成情緒化的空間節(jié)奏,形成含蓄性的空間表達。除此之外,設計者還在每個來訪者會停留的地方,如入口處、等候區(qū),都作出了適合的全面的空間表達及對空間尺度的控制。另外,設計者還在從視覺角度出發(fā),使之與鄰近建筑的孫文紀念廣場相聯(lián)系,從而形成有關于歷史文化的主題,吸引來訪者的興趣。中山藝術中心的建成可以說是建筑在文化領域的一個體現(xiàn),是建筑的轉折點及新的起點:建筑變得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富人文主義。實際上,建筑最開始并不存在敘事性,但通過對空間尺度的營帳渲染,建筑就相當自然地產生了敘事性這一特性。
通過上文的例子,我們明白改造建筑的空間尺度可以突出文化建筑的敘事性表達。當然,這個方法雖然有效,但僅僅是含蓄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突破空間尺度的極限,也可以表達敘事性。
(二)空間尺度之上:超越式的敘事表達
2008年對于中國來說是福禍并存的一年,也是中國磨礪成長壯大的一年,這對于建筑業(yè)界也是如此。在這一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開設了有關于建筑的設計競賽,而CCDI也參與其中。事實上,設計這個基地所要滿足的條件可謂是苛刻:既要協(xié)調好中國館與鄰近的交通狀況及附近的人文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使之相聯(lián)系與銜接,又要開設各種復雜繁多的人流線以此來容納大量的參觀來訪人流;除此之外,中國館對其文化底蘊及內涵也是要求相當高的。在如此苛求的條件上,CCDI團隊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在空間尺度上面勇于拋棄原有的傳統(tǒng)的“精致含蓄”的施工方案,在實地考察后創(chuàng)新想出了“突破尺度極限”的構想,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在最后營造渲染出來強烈并獨特的具有沖擊性的視覺效果。盡管這個方案在比賽中并沒有被采納,但其本身所散發(fā)的智慧的思維方式值得建筑師們加以研究及參考。
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簡要品析研究這個構想:從最基本的含義入手,這個中國館將漫天煙火、龍舞等傳統(tǒng)習俗與意象與古人“天人合一”的富有哲理的睿智哲學思想相融合,再將這些元素一點點地分解并重新組合,從而組成新的富含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與內涵;再深入到其空間尺度,建筑師為另了容納大量的人流,采取了最恰當?shù)膮⒂^流線坡道,其中既有瞬息萬變、姿態(tài)各異的空間美景,又可以成功地解決在情況混亂時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交通問題;進而到其內部空間,從整個設計方案來看,其內部空間富有多變性,且跨越的空間尺度較大,突破了空間尺度的極限,形成了具有超強意象的許是空間,這既滿足了設計的主題要求,也擴大了人們對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意象的了解。但令人比較遺憾的是,這個方案并沒有深入研這個中國館的結構及組織形式。
這個例子強有力地說明了文化建筑就算是超越了空間尺度的極限也可以凝聚其中的文化內涵,肆意地綻放其敘事性表達,從而展示出其具有張力的表達效果。以上這些是通過中國館所得到的啟示,這有利于促進其他建筑作品的成功。
結束語
文化建筑中的空間尺度及敘事性在文化建筑的總體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設計師們應致力于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這兩點,從而幫助用戶理解其主要內容進而引起精神上的共鳴。
參考文獻
[1]馮菲菲. 基于電影化視覺體驗的商業(yè)綜合體外部形態(tài)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
[2]胡會. 展示空間的語義化設計[D].南京理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