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法治中國建設的背景下,廣大農村地區也積極開展法治教育。近年來農村地區人們的法律知識明顯增長,法律意識也隨之提高。但是在農村法制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足。本文對農村地區法治情況進行調研,歸納總結出農村地區法制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希望有助于推進農村法治建設。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村法治 現狀問題 解決策略
一、農民工法律知識獲取及法律援助基本情況
表1 農民工法律知識獲取及法律援助基本情況表
此外,在需求是否得到解決方面,66.51%的人選擇了依法解決,另外還有9.57%的人選擇了上訪,這說明大部分農民工已有了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而少部分把上訪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也符合當前社會的實際。
二、農村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用法難、執法難
一些農村基層干部不學法、不懂法,法律知識缺乏,法律素質偏低,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依法搞經濟建設、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從普通群眾來看,法律意識淡薄、用法意愿低,往往信官不信法、信權不信法。另一方面,用法程序多、耗時長、費用高,群眾無法及時獲取有效的法律幫助,形成“有法難用”的困局。“執法難”,主要反映在受長期以來形成的“法不責眾”思想的影響,在極少數地方抗法現象時有發生,行政執法、司法執行難以順利落實,良好的法律沒有完全通過公平有效的執法行為得到體現,降低了法律權威。
(二)農民的法律意識受到傳統觀念束縛
由于長期受以“和”為貴的思想和小農意識影響,在廣大農村群眾中還存在著“恥訟”的思想,每當遇到麻煩或者糾紛,都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采取息事寧人的做法,有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認為打官司可恥。這種思想不僅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阻礙農村法治化進程,而且還助長了歪風邪氣和農村犯罪現象的發生。另外,在一些偏遠偏僻村莊,有些農民雖然有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意識,但是不能采取一定的行動
(三)“三農”立法滯后
現有三農相關法側重于資源保護和產業發展,對農業農村基本關系的規定則涉及不多,目前主要依靠政策指導和管理“三農”工作,尚缺乏制定一部軸心的鄉村振興基本法。與此同時,我國涉農立法總量不足,有的領域還是空白,一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來,導致許多領域無法可依。另外,我國涉及農業農村的立法修法質量不高,過于籠統、原則,操作起來比較困難。
三、農村法治建設問題原因
(一)法治觀念上重視不夠,認識不清
一是村民法紀觀念淡薄,工作難以開展,上面只停留在口頭上,行動上不重視,村里干部不會主動搞,個別村干部認為村民越懂法,工作越被動,因此對依法治理工作應付了事。
(二)對法治工作責任不明確
區、鄉的依法治理工作機構健全,但到村一級就無人,農村依法治理工作就成了無人管事的工作,責任不明確的現象較為突出。
(三)開展法治工作力度不大,措施不硬
村委對法律和上級決策的宣傳力度不夠。根據走訪調查不少村委除了在墻上張貼了一幅漫畫式的防火防盜瓷磚外,再也沒有其他的關于法律知識和上級決策及精神的宣傳。而且上級缺乏對農村依法治理工作的分析研究,形式過多,活動開展較少,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四)農村社會結構不合理
從農村人口結構來看,“未富先老”相當突出,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面臨許多生產、生活甚至生存的難題。特別是進城的農民工,雖然在經濟上得到了承認,但政治上并沒有得到完全承認,選舉權、被選舉權無形之中被剝奪。
(五)頑固的家族勢力
有的農民在處理糾紛的過程中,不是求助于法律,而是依賴家族的力量來解決問題,尤其在一些偏遠地方,有的以家族勢力對抗基層政權、干涉執法司法,個別還出現了家族式、集團化犯罪。
四、農村法治建設問題解決途徑
(一)加快農村立法
關于農村立法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地方性法規建設力度,通過經濟立法或行政立法來反映農民的一些切實要求,可以考慮吸收一些當地有益習慣,使之更切合當地實際和農民生活,而且利于執行。另一方面,也要克服立法超前的問題,相應地修改一些與農村實際不符的法律規定,同時,也要注意不同部門法與不同類別法之間的關系,真正建構起市場經濟需要的農村法律秩序。
(二)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
加強農村司法所、法律服務所、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機制,推進法律援助進村、法律顧問進村,有效實施法律援助、司法救助,降低群眾用法成本,讓法律的服務功能、保障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最大限度滿足農村法律服務的基本需求。
(三)充分運用遠程教育平臺資源,開展教育學習
遠程教育系統內的資源涵蓋了農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也有許多貼合農村實際的法律法規,其采用專家講解的方式,直觀的將法律法規展示出來。現在遠程教育點已經基本覆蓋各個行政村,只需我們合理利用,也能為法律普及做出重要貢獻。
(四)加大農村執法監督力度
對現有農業法律法規要加大執行和實施力度,促進農村發展,保護農民權益,推動農村依法治理。建立和完善權責明確、運行規范、保障有力的農村行政執法體制,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業行政執法隊伍,保證各項涉農法律嚴格執行和涉農法律問題的迅速合理解決。建立健全農村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強化對執法者的監督,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
(五)加強對村社干部的法律培訓
對農村專職法治宣傳員要分級負責,層層抓好培訓,充分發揮法律培訓在依法治理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鄉要負責抓好村社干部的法律培訓,村負責抓好對戶主的法律培訓,通過培訓,真正實現村、社、戶都有法律明白人。一方面配備農村依法治理工作骨干,做到有人管事,確立專職的法治宣傳員,并與人民調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相結合,真正把法治工作納入村級事務管理中;另一方面落實工作責任,把農村法治工作納入綜合治理并與工作績效掛鉤,納入鄉對村的目標管理之中。
參考文獻
[1]李瑋玉淺議新形勢下農村法治建設——從一個鄉村工作者角度.法制博覽[J]2018,(36),115-114
[2]盧昌彩.推動鄉村振興法治保障研究.決策咨詢[J].2018,(04),54-57+63
[3]趙柏冰.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具體措施.農民致富之友[J].2018,(21),182
[4]部分資料來自網絡:
http://readmodel.m.sogou.com/read?url=http%3A%2F%2Fm.ruiwen.com%2Fgongwen%2Fdiaochabaogao%2F64004.html&type=G0dimKJyR2pIe7UtZUUekw==&pattern=znoqFCJn0z7ny3+aLNichVKMvXlPHLZSaknGKFw7eto+O2DM2IasmTvrR3q0mjuz&sec=Ntmw9R9V7sMNiBIG2kD8Fg%3D%3D
作者簡介:汪翠(1997.11-)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