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屏亞
2011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鼓勵種子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尤其是鼓勵大型優勢種子企業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的戰略目標。國企借助國家資本進入農作物種業,以控股、參股或全資收購形式拓展種子業務,大有“央企稱雄種業之勢”。
擷采3家國企兼并重組民營種業案例
在全球農資行業兼并重組高潮中,中國種業界進入兼并重組空前活躍期。中信集團、中農發集團、中種集團公司等國企率先進入農作物種業拓展業務。
中信集團入主隆平高科。2014年10月16日,隆平高科在經歷國企轉民企后再次蝶變為國企。隆平高科確定“3+X”產品新戰略,以水稻、玉米和蔬菜種子作為主營業務,憑借雄厚國企資金優勢,頻頻開展種業兼并動作。2015年,收購或控股天津德瑞特種業、天津市綠豐園藝新技術公司。2016年,收購廣西恒茂種業、黑龍江廣源種業、安徽江淮園藝種業。2017年,收購湖南金稻種業、湖北惠民種業、三瑞農科種業、河北巡天種業等。2017年12月,隆平高科參股陶氏益農在巴西開設的玉米種子業務,借助巴西業務打開南美洲市場。2018年3月,隆平高科與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合資設立先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8月,隆平高科以13.87億元收購北京聯創種業,擴展玉米種子業務。隆平高科快速兼并被錄入“世界種業十強”之一。
農發種業通過外延實施國際化戰略。“農發種業”原屬中國農業發展集團上市公司——“中農資源”農資貿易公司。2011—2013年,中農資源快速擴張,陸續兼并了河南地神種業、廣西格霖種業、湖北種子集團、山東天泰種業、中墾錦繡華農種業、山西潞玉種業、江蘇金土地種業等8家種子企業和1家農資貿易公司,涵蓋玉米、水稻、小麥、甘蔗、馬鈴薯、油菜、棉花等多種農作物種子。“中農資源”實現了主營業務的快速轉變,種業連年收入占比保持在80%以上。2014年1月,“中農資源”股票更名為“農發種業”(600313)。農發種業開始實施打造央企農資一體化戰略:第一步,通過外延式擴張,形成種子+農藥(除草劑)的格局。第二步,通過內部整合、外研合作,推進國際化種業戰略。2014年9月,農發種業兼并中國農藥百強企業河南(穎泰)農化公司;同期,農發種業依靠控股子公司——湖北省種子集團“走出去”,在巴基斯坦設立“HS農業(私人)有限公司”,推進國際化種業戰略。
中種集團公司通過兼并圓了“航母”夢。中國種子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國營種子企業。2011年8月,中種集團公司率先發出“聯手打造中國種業‘航空母艦’ 共同推動中國種業升級發展”的倡議。自2011年以來,中種集團公司先后通過獨資、并購或參股四川川種種業、廣東金稻種業、湖南洞庭高科種業、安徽皖墾種業、河南聯豐種業、北京雜交小麥種業、湖北武陵種業、山東魯研種業、四川宜字頭種業,加上原有的獨資、合資、控股子公司福建農嘉種業、四川綿陽水稻種業、北京華樂種苗、中種集團云南種業、北京紐內姆種業等,至2017年12月,中種集團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五大作物、22家省級機構、2 000個縣級經銷商,年銷量近1億kg”的育繁推一體化公司。2014年1月,中種集團公司與孟山都公司合資成立中種迪卡種子公司,培育的迪卡系列玉米種子擴展到東北和黃淮玉米產區,獲得豐厚利潤。
種業兼并從“民進國退”到“國進民退”
回溯源頭,2000年12月我國頒布實施的《種子法》規定,種子企業實行政企、政事、企事分開,但阻力很大、進展緩慢。直至2007年4月,全國種子公司完成政企脫鉤的:省級為56.7%,市級為38.6%,縣級為23.1%。2007年11月,農業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種子管理體制改革的緊急通知》(農辦農〔2007〕53號),同時派出6個體制改革督導組進行實地督導,全國90%以上的種子企業迅速派對重組。2008年8月農業部資料顯示,原隸屬各級農業部門的2 339家國有種企,已有1 986家完成了脫鉤任務,脫鉤完成率為85%,其中省、市、縣3級分別完成91%、87%和84%。2010年12月農業部資料顯示,全國注冊500萬元以上的種子公司8 700多家,其中國有種子公司2 000多家,民營種子公司迅速增加到6 400多家。
時過境遷,在全球農資行業快速發展以及兼并重組新形勢下,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鼓勵國企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表面看來,種業發生的兼并反映了資本市場對種業未來發展方向和潛力的認可,但兼并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歷經艱辛磨難快速發展起來的民營種業正邁進一個關鍵調整期。在連年種子供大于求形勢下,種業老板處在撲索迷離、舉步維艱的境地,期盼社會資本進入種業。一是企業力所不能及地追求育繁推一體化,品種供給遭遇科技創新的瓶頸;二是企業家缺乏資本知識、融資技巧以及眾籌思維,民營種業遭遇自誕生以來最困難的融資時期,資金周轉緊張,產業升級需要尋求資本市場的幫助;三是多數民營企業是在家族或親朋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面臨企業轉型壓力和企業家代際更替的雙重挑戰,亟待通過創新、提升現代管理水平,以適應企業發展變革期。正在進行的種業并購有兩個維度:一種是上下游產業鏈的縱向整合;另一種是不同農資產品的橫向整合。從思維層次看,它是一次產業鏈條的優化整合,打破條塊分割的傳統行業,堅定地重組或破產僵尸種業和淘汰經銷“游擊隊”,使種子產業結構逐步趨于合理。
種子企業兼并成功的一半是整合
在“國進民退”快速兼并整合形勢下,2011—2017年底,全國種子企業從8 700多家減至5 203家,其中玉米種子企業減至1 264家、水稻種子企業減至971家、小麥種子企業減至1 170家、大豆種子企業減至442家、 棉花種子企業減至442家、油菜種子企業減至329家、花生種子企業減至239家(引自智種網:我國種業發展現狀)。
隨著國家資本的進入,兼并整合成為產生種業巨頭的捷徑。企業在兼并過程中展現的是實力,兼并得以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整合,甚至可以說,兼并的一半是整合。兼并是兩個商業交易主體的融合,不存在任何一方的優越感,應該是給雙方都帶來實惠。種業體量并非兼并交易的看點,兼并后的一系列整合更值得關注。資本進入不能完全代表企業兼并的成功,還要看一加一能否大于二?因為任何企業的兼并都有它的目的,或者產生協同效應,或者獲得某種稀缺資源,或者吸收管理團隊。企業的兼并只是整合的第一步,而兼并之后的整合更具有挑戰性。
有專家指出,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種業兼并重組的最大制約因素。這些制約因素可歸結為四大難點,即管理融合難、信息獲取難、價值評估難、政策落地難。從當前我國種業兼并“國進民退”的趨勢看,種業兼并多停留在擴張層面,規模擴張多、有效整合少,兼并方合并財務報表,被兼并方獲得資金,缺乏管理創新、體制創新和觀念創新,未能實現雙方管理融合的協同發展和質量提升。往往是有兼并無整合,股權變更后各子公司仍然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傳統思路下的整合是以種子行業內的垂直整合為主,但種業并非農業中的孤立領域,單純的行業內整合難以突破跨行業發展的限制,企業兼并不僅沒有創造一加一大于二的局面,多數企業兼并卻得到一加一小于二的結果。
種子企業未能建成科技創新的主體
種子企業經營的是種子,而真正占領市場的是品種和品牌。品種是企業進入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誰擁有突破性的創新品種,誰就擁有種業競爭的主動權,就擁有了市場和發展動力。資本天生是逐利的,自然會選擇具有育成品種和創新能力的企業投資,通過兼并重組將種業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推動種業向育、繁、推一體化方向發展。
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種業發展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如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種業突破性關鍵技術和創新成果缺乏。企業發展還有明顯差距,技術儲備和人才缺乏。種業安全仍存在隱患,部分優良品種核心種源仍依賴進口。必須通過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和創新逐步完善。
科研體制改革是一場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的變革。按照《中央關于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新品種選育主體應由公共科研單位向企業轉移,最終目標應該是取消事業單位,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政府的歸政府。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應重新構筑以企業為主導的研發體系,確立企業是育種科研創新的主體,讓育種研發在企業中唱主角,只有這樣才能掌握種子市場競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