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鵬
摘 ? 要:隨著城鎮化建設腳步的不斷加快,林業綠化工程已經成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維護城市環境的重要內容。針對林業種植過程中出現的苗木非預期死亡問題,要求種植管理人員將種植與養護同步開展,著力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強化苗木的生長狀態。基于科學化苗木種植體系,提出了新的栽植和養護技術,以便為林業工程作出貢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2-0069-02 ? ? ? 中圖分類號: S723 ? ? ? 文獻標志碼: A
關鍵詞:林業;苗木種植;死亡原因;防治對策
林業工程建設的重點內容是苗木種植,全過程都受到人為和環境的雙重影響,發揮主要作用的是人為因素。通過合理控制苗木栽培技術,認真分析苗木種植的死亡成因,因地制宜地得出有效的防治對策,從而達到綠化環境的目的。
1 ? 引發苗木種植死亡的主要原因
1.1 ? 苗木育種的選擇不當
苗種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林木最終的成活率。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人員的專業知識不過關,或者沒有嚴格控制苗種的流入,致使一些品質不好的苗種進入種植區。如山苗,是從山上挖下來,通過運輸到現場進行栽種的苗種,規格較大,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沒有經過多次移栽,所以苗木的根須較少,移栽后的成活率也不高,因此在選苗或急需大規模苗木時不能選用;再比如生苗,這類苗種是在苗圃地里生長而來,沒有經過多次移栽,主根大而須根少,就算是栽種也不易存活;傷病苗,這類苗種是因為在苗木起挖、裝卸和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而損傷其表皮,栽種后制約了營養和水分的輸送導致死亡,或是在選苗時未注意病蟲害的檢查,致使栽種后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苗木種植,特別是肉質根苗木、常綠苗木,在起土時都應帶土球,否則會降低苗木的成活率。最后,苗木在運輸過程中應注重水分的輸入,如采取假植或根部保濕的方式,防止根系失水[1]。
1.2 ? 栽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2.1 ? 樹坑大小不適宜
林業苗木種植時所挖的土坑應遵循“宜大不宜小”的原則,只要條件允許,盡量保證土坑的直徑大于根系,否則樹坑過小不僅會延緩栽植時間,也不利于根系的舒展,使苗木根系扎根較淺。
1.2.2 ? 土壤質量不達標
質量好的土壤應不得含有過多的雜質,如磚頭、瓦塊、白灰等外來物質。土壤過黏、酸堿度不達標、含鹽量過高的土壤都應進行客土。
1.2.3 ? 栽植深度不適宜
苗木的栽植深度過淺,會使得苗木的根系露出土層而蒸發失水,過深則會因地溫過低而發生悶芽,因此在栽種苗木時一定要控制好栽種深度。一般而言,裸根苗木的適宜栽植深度為5 cm,帶土球的可略高于土球。
1.2.4 ? 回填土不密實
苗木種植一般采用“三踩一提”的措施,保證土壤的密實度,以免造成根系的架空,從而影響水分吸收[2]。
1.2.5 ? 施肥不當
在種植苗木時,應事先施用基肥,而在種植中經常會因施過期肥或未經腐熟發酵的肥料,導致苗木燒根。另外則是肥料與底土沒有攪拌均勻,很多人都是直接將苗木放于肥料上,致使根系燒傷。
1.2.6 ? 補苗時沒有及時對土壤消毒
在后期補植過程中,應事先對土壤進行消毒,以免造成苗木的二次污染,因病害而死亡。
1.3 ? 后期養護不到位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養”,苗木種植后不能置之不理,而是更應在管養上繼續做好各項措施。管養問題主要有澆水不足或過多、松土不及時、搭設支架不及時、枝干修剪不及時、病蟲害防治不到位等問題。
2 ? 控制苗木種植死亡的有效防治對策
2.1 ? 土壤環境
林業苗木在種植和栽培過程中對土壤的酸堿度有著較高要求。實踐數據表明,大多數苗木在中性土壤環境中成活率較高,有利于苗根的營養吸收。而如果酸堿度不符合苗木的生長需求,就會制約根系發育,進而引發發育不良或死亡的現象。除此之外,土壤的內部結構也對苗木的成活率有著較大的影響。疏松多孔的土壤環境具有較好的流通性,便于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但與此同時,由于溫差起伏作用,植物所能儲存的養分也不多,不利于苗木合成有機物。因此,疏松多孔的土壤一般適合肉質根系的苗木,而緊湊的土壤結構,其空氣流通性不好,且周圍土質容易發生板結現象,但其保水能力較高。對此,緊湊土壤適合喜水性植物生長。種植人員在選擇土壤時,一定要遵循苗木的生長特點和生存環境,這樣才能有效保證成活率。
在栽培苗木時,要有效考慮種植地的氣候條件是否滿足生長需求,因地制宜地選擇最適宜的土壤環境。其次,要控制好苗木種植的時間,由于我國土地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對苗木的栽種時間也有較高要求。一般情況下,植物在夏季會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各項生長代謝作用也很強烈,而入冬則是栽培苗木的最佳時期。最后,由于苗木根系受降雨量、光照強度、溫濕度、酸堿度的共同影響,在種植和管養過程中應著重考慮其變化,在脫離賴以生存的土壤后應提供必需的養分,以免造成苗木的非自然死亡。
2.2 ? 自然環境
林業苗木大多為露天種植,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工作人員在管養過程中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第一,提前預防好病蟲害,最大程度地減少病蟲害的侵害;第二,在氣候環境較差的條件下,應注意對苗木的保護,如干旱地區增加灌溉次數,保證水分供給,降水量較多的地區要加強土壤的排水性,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科學控制好種植環境;第三,時刻檢測天氣狀況,一旦遇到極端天氣,應提前采取預防措施,保證苗木的成活率。
3 ? 結論
要提高苗木種植的成活率,減少苗木的死亡率,就要立足對死亡因素的綜合分析,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應對,合理統籌種植時間和區域,在技術上不斷更新和控制,以便更好地促進林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 1 ] 候佩玲.探究林業苗木種植死亡的原因與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17(04).
[ 2 ] 蔣澤波,梁厚寬.林業苗木種植死亡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現代園藝,2016(12).
(收稿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