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紀寶
摘 ? 要:一般來說,大量以及長期使用化學農藥對農作物進行防治,害蟲會有很大程度的抗藥性,環境也會由此得到污染。因此,推廣和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重要意義。針對農作物蟲害問題生物防治技術的具體推廣方式和應用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探討,為大眾提供了防治病蟲害問題的科學指導。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2-0096-02 ? ? ? 中圖分類號: S476 ? ? ? 文獻標志碼: A
關鍵詞:農作物;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推廣應用
傳統化學農藥的長期、大量使用,對農作物的蟲害問題產生了不良影響。例如極端異常氣候情況下,傳統技術無法應對大量蟲害的發生,同時,傳統技術會大大污染生態環境。因此,蟲害問題生物防治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就顯得舉足輕重,其具有無污染、應用便捷、效果優良等特點[1]。
1 ? 生物防治的內涵以及現狀
所謂生物防治,就是引入微生物農藥或有利的生物來對蟲害問題進行預防和治理。其與傳統技術的主要區別在于清除了化學藥品的殘留、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農作物的品質。雖然其防控周期長于傳統化學藥品,但是能夠保持較長的低蟲害狀態。目前,其主要應用于基因工程。
若想使農作物的蟲害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種植人員必須要熟悉各種農作物的蟲害預防和治療的時期。然而,現階段絕大多數農民并不能準確判斷解決問題的良好時期,由于農民知識的有限性,也不能對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行研究分析。農民們一般都是在蟲害問題已經發生甚至很嚴重的時期才考慮防治問題,且不會運用科學手段來解決。這樣不僅會給防治工作帶來很大的問題,還會使防控的效果得不到有效發揮。
隨著環境污染以及極端天氣狀況的加劇發生,蟲害種類在不斷增加,蟲害問題也變得更加棘手。用不科學的手段來解決蟲害問題,在根本上會加快蟲害的繁殖周期,使農民的種植工作變得更加艱巨。
2 ? 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該技術的應用以預防和治理為主,以關注種植環境的生態問題為中心來應用推廣。在對蟲害問題的預防治理階段,首先應該對害蟲的天敵進行研究,盡量增強天敵的作用,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在蟲害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農民不僅需要對農作物進行綜合性的預防治理,還需要關注種植地區的生態問題,并采用物理和工業相結合的手法,定時定量地采用生物防治技術來保證生態環境不受污染。
由于在農作物上大力推廣和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其在植物的育種和繁衍階段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當工作人員將農作物的優良基因嫁接于另一個農作物甚至另一個品種時,運用基因工程來育種繁衍,可以獲得高品質、高產量的農作物。通過生物防治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不僅能夠簡化農作物培育的整個環節,同時節約了時間,使蟲害問題得到迅速的解決,還可以大力提高農作物的抗藥性。種種實踐表明,將生物防治技術運用到農作物的育種繁衍階段,可以有效節約成本和改善環境,也表明了基因工程對于蟲害問題的有效價值。目前,大豆、水稻等農作物已經在廣泛應用此技術[2]。
3 ? 生物防治技術推廣應用的對策以及建議
要做到生物防治的良好推廣,除了要加強農民對生物防治重要性的認知外,有關部門還要加強此技術的研究,以期廣大農民都能使用生物防治技術。為此,通過農民常用的信息獲取方式,如廣播、電視農業頻道來進行生物防治的宣傳,并且還要科學系統地對農民進行培訓,不僅要讓其懂得生物防治的方法,還要懂得生物防治的意義以及社會經濟效益等,增加農民的防治意識。
我國有關部門還需要配置有關生物防治的高端設備,加快對蟲害問題的研究力度,使蟲害問題得到最大化的解決。同時,還要加速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升農作物的市場競爭力,使農作物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農民收入增加,也會加速推進我國農業轉型與升級。
另外,要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通過引入資金、平臺、各項政策等項目來進行生物防治。加大創新力度以及各個企業的主動性,立足于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通過申請專利資金補助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對農民進行補貼引導其廣泛運用此技術、減少對研發此技術企業的稅收等來吸引企業的創新力[3]。政府、企業、農民各個主體都為生物防治技術“添磚加瓦”,使其得到有效的實施。
4 ? 結束語
蟲害問題的防治工作實質上是一項系統、科學、復
雜的綜合性項目,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其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綜合性考慮,時間長、任務大,需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有科學的指導、技術的創新、政府的大力支持、農民防治意識的增強,要從本質上解決蟲害問題,使農作物保質保量,增加農民的收入。
參考文獻:
[ 1 ] 鄒偉,李美娥,李金華,等.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推廣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7(14):123.
[ 2 ] 梁彥,魏重艷.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與推廣[J].上海蔬菜,2017(06):70-71.
[ 3 ] 夏敬源.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創新與產業化推廣[J].今日農藥,2011,30(03):20-24.
(收稿日期: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