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林
摘 ?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菜用鮮食玉米得到了充分重視,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但隨著菜用玉米的大量種植,其病蟲害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對此,種植人員應做好菜用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從而達到穩產、高產以及優產的種植效果。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2-0097-02 ? ? ? 中圖分類號: S435.13 ? ? ? 文獻標志碼: B
關鍵詞:菜用鮮食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菜用鮮食玉米是指在玉米乳熟末期采摘果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根據品質類型可分為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鮮食玉米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是一種健康營養的膳食纖維果蔬。
1 ? 玉米大斑病
1.1 ? 癥狀識別
玉米全生育期均可發生大斑病,在抽穗期最為嚴重,葉片受害程度最高。在田間,大斑病先從葉片下部開始,逐步蔓延至上部葉片,受侵染的葉片先形成灰綠色的小斑點,之后逐步擴展至葉緣呈暗褐色,中央部位呈現出青灰色大斑。天氣潮濕時,葉片存在明顯的黑褐色霉層,嚴重時導致葉片枯死[1]。
病原菌以菌絲狀態附著在病殘組織越冬,且受氣流與風傳播進行侵染,相對濕度在90%以上且溫度在22~25 ℃時有利于此病的發展,但當氣溫高于25 ℃時,會對此病害產生抑制作用。
1.2 ? 防治方法
在防治玉米大斑病方面,種植人員應加強種植抗病品種,強化農業防治,并綜合采用藥劑防治等方法。首先,應徹底清除病株,將收集的病株切成小段,高溫發酵后作為有機肥施用。同時,種植人員還應做好玉米青綠秸稈的青貯工作,及時消滅病原菌。其次,由于埋藏在土壤中的病株依然存在病原菌,因此應對發病區域采用大面積輪作方法,降低侵染概率。
2 ? 玉米小斑病
2.1 ? 癥狀識別
玉米小斑病主要侵害玉米的葉片,也侵害玉米的莖部、果核以及籽粒等。發病時,葉片存在較多的小斑點,初期為褐色,之后擴大為橢圓形或者長方形,邊緣呈現紫色暈紋。后期玉米葉片會進一步干枯,且病斑逐漸變大,嚴重時還會導致果穗腐爛。小斑病病原菌以休眠絲體在病株上越冬,并借助氣流與風雨傳播[2]。最初在田間植株下部葉片上發生,之后逐步向周圍擴散,最后向植株上部葉片進行垂直擴散,潮濕且溫度在20~32 ℃環境下發展迅速。
2.2 ? 防治方法
一是合理選擇抗病品種,在大斑病與小斑病發生地區,應采用兼抗小斑病與大斑病的雜交種子。二是徹底消除病原殘體,收獲玉米后,應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消滅病菌。同時,還應將病株切成小段,與糞尿混合、高溫發酵作為有機肥料。三是摘除底葉,減少田間病原菌的侵害,且最好在1 d內摘除所有的下部葉片,并將葉片埋于地下。四是做好增施肥料工作,施足底肥,增加磷鉀肥料,同時還應做好中耕除草工作,降低田間濕度,促使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五是做好藥劑防治工作,每7 d噴灑1次藥劑,連續噴灑2~3次,使用的藥劑包括50%多菌靈、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等。
3 ? 玉米黑粉病
3.1 ? 癥狀識別
玉米黑粉病主要侵害玉米植株上部的幼嫩組織,如胚芽、莖葉等,病部組織會腫脹成瘤狀,莖與果穗為拳頭大小,葉片為豆粒大小。病菌未成熟時為一團白色柔嫩組織,外披淡紅色光澤的薄膜。成熟后瘤內全部變為黑粉,薄膜破裂后散出。黑粉病病菌在病株與土壤中越冬,玉米抽穗期是發病的高峰期,直至玉米成熟后才會停止侵染,且高溫、多濕會加快此病的發病速度。
3.2 ? 防治方法
種植人員應選擇抗病品種,并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株,在瘤破碎前進行割除深埋。當發病較為嚴重時,還應對大豆、花生以及甘薯等作物進行輪作,強化田間的管理工作,增加施肥,注意防旱抗澇,增強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3]。
4 ? 主要蟲害及其預防方式
4.1 ? 玉米蚜蟲
該病蟲不僅危害作物健康,而且會造成玉米葉片卷曲等,更重要的是會導致玉米葉面形成霉污,同時蚜蟲還是病毒病的重要傳播途徑。防治方法:拌種預防蚜蟲;在種植玉米前,對玉米進行第2次包衣或第1次包衣,使用藥劑包括吡蟲啉、噻蟲嗪、呋蟲胺種衣劑;防治玉米蚜蟲的藥劑有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蟲脒、噻蟲嗪、吡蟲啉、呋蟲胺等。
4.2 ? 棉鈴蟲
成蟲體長15 mm左右,灰褐色。玉米雌穗常受棉鈴蟲幼蟲為害。防治方法:采用上草環法,將稻草或麥秸浸濕,做成直徑1.5~2 cm的草環,在棉鈴蟲成蟲產卵前及幼蟲3齡前,把做好的草環噴灑久效磷、甲胺磷、萬靈等殺蟲劑。
5 ?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了菜用鮮食玉米常見的病蟲害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以期為此后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鑒依據,提高玉米的產量水平。
參考文獻:
[ 1 ] 柴振民.幾種主要大田作物病蟲草害防治技術[J].農家參謀,2017(24):30.
[ 2 ] 盧亭君,黃樹生,農珍玉,等.南寧市小宗作物植?,F狀及對策[J].農業工程,2018(03):127-130.
[ 3 ] 楊欽浩.雜交玉米試驗及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20):42.
(收稿日期: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