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切實達成“學為核心,教促學成”,避免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立足學生認知新起點的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從初中科學教學現狀分析設計立足學生認知新起點的學案的必要性以及此類學案的設計方法,在第二部分將詳細闡述:立足學生生活與興趣起點的課前學案設計、立足學生探知與思維起點的課中學案設計、立足學生運用與釋疑起點的課后學案設計。
關鍵詞:學案設計;認知起點;銜接
一、初中科學現狀呼喚立足學生認知新起點的導學案
對于學生,從小學科學到初中科學,不僅是知識量的增加、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是科學思維的拓展和加深。于是,時有出現小學科學優異,初中科學學習沒興趣、甚至于掛紅燈的例子。對于教材,筆者所在地小學《科學》教材來自教育科學出版社,而初中《科學》教材來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兩套教材在知識體系、內容編排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于是就出現了概念交叉重復、前后脫節等現象。這時常引起學生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學習狀態。對于教學,目前許多中小學之間相對獨立,中小學教師各自研究自己的教材,相互之間甚少研究,而立足學生認知新起點的教學研究就更少了。
面對上述現狀,中小學教師之間急需增強溝通與交流,以便更好地開展有效教學。但筆者所在地區初中招生并不單單來自某一所小學,而是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小學。面對各異的學生,除了中小學教師之間的交流以外,更重要的是初中教師能對中小學科學知識進行全面梳理與整合,并能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學情,及時、準確地挖掘學生前概念,從學生最近發展區出發進行有效地中小銜接,而立足學生認知新起點的導學案是很好的載體。
二、立足學生認知新起點的初中科學導學案設計
在中小銜接教學中,教師應當及時發現、準確把握這有利時機。立足學生認知新起點的初中科學學案設計就是為了挖掘并借助于這有利時機從而展開更適宜地教學。而完整的導學案由課前導學案、課中導案和課后學案三部分構成。下面將詳細闡述:立足學生生活與興趣起點的課前學案設計、立足學生探知與思維起點的課中學案設計、立足學生運用與釋疑起點的課后學案設計。
(一)立足學生生活與興趣起點的課前學案設計
(1)立足學生生活
學生是具有社會性的,感性認識占據重要地位的初中生對周邊的生活具有更多的關注和好奇,因此在課前導學案設計過程中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生活經驗的提取顯得非常重要,這能較好地幫助前概念的挖掘從而引導學生向科學概念過渡,進而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類課前學案可以較好地引導學生提前進行有效預習,了解已知和未知,明確不足與困惑,以便進行針對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以下案例就是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出發喚醒學生原有的前概念同時滲透新知識。
案例1:《物質的構成》——[課前導學案]
1.生活中類似于“積沙成塔”和“集腋成裘”的事例數不勝數,請列舉你所能想到事例
2.以上所有的事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
5.喝咖啡時加的方形蔗糖顆粒較大,為了使它更快地溶解,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為什么?
方法一: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足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興趣就會轉化為學習動力,立足學生興趣的課前學案可以與教學內容間接相關,但它要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知的欲望,學生遇到它時一是覺得好玩、二是充滿好奇、三是急切求知。當然其中要滲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方法和科學思維。如下案例,學生在完成過程中,不但能體驗驚奇與興奮,還能逐步形成分析比較、綜合、質疑、辨證、探究的思維方式。
案例2:《科學觀察》——[課前導學案]
3、請你觀察下面三幅圖并判斷:
①這是同心圓,你信嗎? ②是花瓶還是兩個人臉的側面?③這柱子是方形還是圓形
學生在完成立足學生生活和興趣起點的課前導學案過程中一般會經歷“似曾相識——豁然開朗——蠢蠢欲動——一知半解“四個過程。因此在課前導學案設計過程中還需幫助學生明確本節內容學習過程中自身需要解決的困惑是什么,即明確學習目標。自學便利貼可以幫助完成這項任務,格式可以如下:
(二)立足學生探知與思維起點的課中導學案設計
(1)立足學生探知
課前學案的設計重在引發學生進行探知的興趣,而課中學案重在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自主探知。針對與教學內容直接相關的課前導學案,課中學案的設計一般是以承接的形式出現,常見步驟是:1、課堂上引導組內同學對課前自學進行梳理、歸納、匯報,組間同學相互進行補充、質疑;2、針對課前自學過程中尚存的問題展開探究;3、對探究過程和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匯報和質疑。
案例3:《物質的構成》——[課中導學案]
一、感知物質的構成
1.記錄其他同學呈現的而你不曾想到的生動的、形象的、有效的生活事例:
2.得出結論:(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活動,自主生成
1.實驗器材:細沙若干,黃豆若干,一根細玻璃管,一個100毫升量筒,三只50毫升注射器(帶可拆卸的針頭),兩只200毫升燒杯,一瓶紅墨水,兩塊顏色不同的橡皮泥,一只熱水壺,酒精若干,自備器材。
2.實驗要求:四人小組,借助上述器材,設計實驗,并通過觀察、分析歸納、最終解釋困惑。
3.做完實驗,你還有哪些新的發現嗎?請記錄:
針對與教學內容間接相關的課前導學案,課中學案應通過設計生成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并使其產生探知的欲望,鑒于初中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又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發展規律,因此課中導學案中應該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問題,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習的熱情。
(2)立足學生思維
初中生的思維是不斷變化前進的,初一階段一般處于形象思維水平,而初二初三階段將逐步發展成為抽象邏輯思維水平,從概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來看,初二年級是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起點,是初中階段思維的質變時期。而順著學生思維發展的程度設計教學將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而科學思維的培養和運用過程需要教師進行很好地引導,具體可體現為一是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引導,如上所述;二是對創新性思維的激發,這主要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通過巧妙的問題和實驗來實現;三是對學習方法的指導,這一點可以借助于課中學案可以很好的完成,因此設計課中導學案時除了要求探究性活動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滲透科學思維以外,還可以采用在學案上增添“信息庫”“學法指導”“貼心提示”等內容來逐步引導學生養成科學思維、活用科學方法。
案例4:《物質的密度》——[課中導學案]
啊六頭說新聞…在茫茫的數據中尋找規律的滋味。
尋找線索:探究油的質量與體積之間的關系
課中學案應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極大程度地交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引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通過學案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集體探討和小組合作基礎上切實進行自主性學習從而不斷完善知識的建構過程。
(三)立足學生運用與釋疑起點的課后導學案設計
(1)立足學生運用
科學是一門實踐學科,它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習科學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生活實踐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同時也為了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于生產生活。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早有論述“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可見,學以致用非常重要。因此,課后導學案的設計需要特別關注立足學生運用,設計目的一是為了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為了引導學生恰當地運用已學知識。
案例5:《物質的構成》——[課后導學案]
1.“鐵樹開花”實驗中用到的氨水是氨氣的水溶液,易揮發出氨氣,其中氨氣是由? ? ? ? ? ? ? ?構成的,而鐵又是由? ? ? ? ? ? ? ? ?構成的。
2.“鐵樹開花”實驗中,在蒸發皿上滴一滴氨水,能使鐵絲上浸過酚酞的濕棉花團變紅色,為什么?
3.猜想一下,如果“鐵樹開花”實驗中,給蒸發皿加熱,那么鐵樹開花的速度將會如何變化?為什么?
(2)立足學生釋疑
初中生對自然界總是充滿著好奇與與探知的欲望,課堂教學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部分主要問題,但讓有許多困惑存在于他們之間。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因此在整個課前導學和課中導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顯得非常重要,但往往是不夠的,在課后學案的設計過程中,仍需要對為學生課后解決疑難提供指導。如此,即可給足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時間,讓課堂留白和困惑更具意義,同時又能幫助其逐步提高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過程中,學案的使用褒貶不一,一是高質量的學案設計需消耗教師們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二是學生間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學案針對性很強、使用面較窄,三是不同的教材內容是否都需要學案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但面對中小學科學銜接教學中常常遇到的學生學習方式不當、學習興趣不濃、思維高度不夠、自主探究能力弱、教師學情分析不足、教學設計欠妥等現象,立足學生認知新起點的初中科學學案設計和運用能較好地幫助解決。課前學案能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幫助教師了解學情,還能激發探知的熱情;而立足起點的課中學案能更好地引發學生自主性探究從而建構知識、養成科學思維;注重知識運用和釋疑的課后學案設計能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疑難并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進而延伸學生認識終點。
參考文獻
[1]孔云峰.關注學生的“前概念”[J].現代教學,2011/1-2合刊.
[2]鄭昕.著眼銜接 放眼發展——淺談新課標視野下中小學科學教學銜接[J].教學參考,2008/11.
[3]王益輝.“導學案”的設計與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10,(10):11.
[4]徐珺.初中科學導學案的編制.。
作者簡介
蔣定山(1987-01-03),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第一初級中學科學教師,從事科學教研研究。
(作者單位:衢江區第一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