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有著物流背景及工作經歷的黃陽開始了真正意義上專注電商及互聯網業務。2016年,他創立了智能櫥窗開創者——邦馬特科技。兩年之后,這家初創公司喊出了要用機器人商店挑戰“無人便利店”的口號。
來自日本街頭零售的啟發
說到自己的創業初心,還得從2015年黃陽的日本游學之旅說起。他在日本游學期間發現,便利店是日本街頭的標配,在中國,我們日常購物一般都會選擇去超市,而在日本,人們的大部分日常在一個便利店就可以搞定。當時的日本,7-11是發展最為成功的便利店。
7-11對零售要素重要性的判斷依次為距離、品質、價格,但中國零售更多的是轉化率的問題,忽略了消費者到店這一過程的優化。也正是基于對7-11判斷的認同,黃陽認為拉近商品和消費者距離的售貨機是一個機會,同時,這也給了他做新零售的啟發。
2016年年初,黃陽和伙伴已經有了新零售這個概念,當時這個領域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甚至不被眾人所知。而新零售這個互聯網新名詞也是在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棲大會上,馬云第一次提出。
日本游學后,黃陽回到國內,逐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談到創業“初心”,黃陽坦言他和伙伴一開始的愿景就是做移動支付和互聯網實現互通。
創業之初,黃陽在確定運營策略之前就已經意識到日本的售貨機市場非常成熟,但在國內不能照搬。40年前日本街頭零售商業配套服務還不健全,所以自動售貨機作為先進的零售形式占據了市場,但中國街邊的商業配套設施已經非常健全,不適合全面鋪設。因此,邦馬特選擇服務固定場景的固定需求,以獲取線下的碎片化消費數據。
回憶起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黃陽坦言道:“2016年底我們進行過一次戰略轉折,在那之前我們當時所做的一切,有點脫離初心,因為我們一開始想做的是交付,是站在用戶現場購買的業務邏輯,基于用戶的想法去做的產品。”
從軟件到硬件
2017年,邦馬特正式改變戰略方向,彼時黃陽要做的,不僅僅是提供軟件,而是要自己做新硬件。產品方面也不再是為了單一的飲料廠商設計,而是要為更多商品存放及展示更直觀更靈活。在用戶體驗方面,提供購物車功能,有效激發用戶購買,使用購物車一次取多件商品。
邦馬特不是無人便利店,這是黃陽一直在強調的。“零售從線上回歸線下很大的原因是流量太貴,線上流量成本本質上就是線下零售的房租,無人便利店仍沒有解決房租成本的問題。”他表示,邦馬特做的是離用戶更近,攔截碎片化流量的小型設備。不過即便只做設備,也要改變傳統售貨機的問題,從消費者需求出發。
從最開始創業二十多人的技術團隊,發展到今日八十多人的邦馬特于2018年10月完成在富士康的量產導入,目前產能已經可以達到2000臺/月。
黃陽不止一次說道:“我們走過的彎路,都是必經之路。現在看來,邦馬特這一路走來,終究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