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鄧新
近日燦星文化正式發布招股說明書,欲登陸A股創業板,公司背后有阿里巴巴與騰訊的身影。鋅刻度(beefix)調查發現阿里巴巴與騰訊共同投資了二十余家公司,其中蘊藏了不少故事。
燦星文化是阿里巴巴與騰訊共同投資的一家影視娛樂公司,投資方式突擊入股,于2018年6月19日進入戰略投資,鎖定期為36個月,也就是2021年6月19日阿里巴巴1.17%股份和騰訊0.94%股份才可以賣出。
這筆投資前景如何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看看之前的案例。時光回到2014年11月,阿里巴巴與騰訊聯手戰略投資華誼兄弟(鎖定期為36個月),阿里巴巴認購約6175.58萬股而騰訊5155.05萬股,認購價為24.83元/股。華誼兄弟與騰訊在游戲業務、電影項目進行合作,與阿里巴巴在電影項目上進行合作。不到一年,2015年8月阿里巴巴與騰訊再次聯手戰略投資華誼兄弟(鎖定期為36個月),認購價為24.73元/股。
華誼兄弟當前股價為4.59元,考慮到高送轉和現金分紅,阿里巴巴與騰訊持有的華誼兄弟復權后股價約為9.44元(2014年)和9.34元(2015年),這與24.83元(2014年)與24.73元(2015年)相去甚遠,從投資收益角度看慘不忍睹。
不過,從電影項目合作角度看兩者都有所獲,騰訊的收獲更大,甚至與華誼兄弟共同出資成立了華誼騰訊娛樂有限公司,一起做大電影市場蛋糕,共同分享電影發行權利所附帶之利潤。
因此,看燦星文化也要一分為二,單論股價3年后的確不容樂觀,燦星文化2017年營業收入為20.58億元同比下滑約24%,凈利潤為4.51億元同比下滑約38%,2018年上半年業績滑坡更為嚴重,究其原因是其最大依仗《中國好聲音》影響力已今非昔比,逃不了綜藝節目生命周期的“魔咒”走向了下坡路。
要論合作,投資燦星文化并不虧,燦星文化在綜藝節目制作上的底蘊很深,因此阿里巴巴與燦星文化聯手推出《這!就是街舞》,騰訊與燦星文化聯手推出《即刻電音》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如今阿里巴巴與騰訊同為滴滴出行股東,想當年兩家圍繞打車軟件展開“殊死搏斗”。阿里巴巴投資了快的打車,騰訊投資了滴滴出行(當時名稱為滴滴打車),原本之間就不怎么對付,暗地里時不時擦出火花,但總體還是保持克制,直到2013年9月局面被打破。
大本營位于杭州的快的打車率先挑起戰火,進入滴滴出行的大本營北京,一出手就是單筆最高200元的免單額度或是5元現金返還。這還了得,滴滴出行立即應戰更是將戰火從北京擴大到全國。
起初,臺面上還是快的打車與滴滴出行互啄,到了2014年1月,微信支付直接下場與滴滴出行一起投入2億元請全國人民打車,支付寶不甘示弱與快的打車一起投入5億元應戰。到了2月,雙方又進行兩輪補貼大戰,特別是第三輪補貼那可是10億元級別的,馬化騰曾坦言:“最高一天虧4000萬元,誰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盡棄了,內傷死掉了?!?/p>
用戶是美滋滋,天天上班打車比打的還便宜,個個感嘆碰到互聯網美好時光,然而投資人幾乎都快坐不住了,這錢要燒到什么時候?直到馬云在來往發文:“打車軟件的朋友們,你們到底還想打多久???建議你們坐下來喝杯茶,商量一下,下一步如何干得更智慧點。”
事情出現了轉機,各路斡旋的人相繼登場,最后IT泰斗柳傳志都出馬調解,經過多輪博弈戰爭停止了,滴滴出行合并快的打車,阿里巴巴與騰訊成為共同的股東在董事會勢均力敵,如此一來滴滴出行管理層反而漁翁得利掌握了公司主導權,如今的滴滴出行毅然成為不容小覷的IP平臺,更是成立了股權投資公司,力圖打造屬于自己的生態體系。
不過,阿里巴巴與騰訊都不甘心,阿里巴巴投資神州專車,而騰訊系美團點評切入網約車挑戰滴滴出行,一旦條件成熟未必不會爆發第二次打車大戰,到那時不管是騰訊還是阿里巴巴都不會輕言放棄了。
阿里巴巴與騰訊博弈,有時是阿里巴巴勝出,典型案例就是眾安保險。
2016年6月,由馬云、馬明哲、馬化騰合辦的“全球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正式創立。在創立之前博弈就開始了,針對如日中天的微信,阿里巴巴那時推出來往與之抗衡,馬云曾打趣:“我在想,在移動通信領域,為什么是微信?那馬化騰也會想,在電商領域,為什么是阿里? 多一個來往,就算最后成不了大器,也能促進微信的創新和發展?!?/p>
因此,馬云與馬化騰在創立眾安保險時,一邊協商如何共謀大事叩開互聯網保險的大門,一邊在移動端針鋒相對圍繞微信地位你追我趕。雖然最終來往沒有撼動微信的地位,但在眾安保險股權分配上阿里巴巴占了優勢,持有19.9%為第一大股東,騰訊與中國平安各自持股15%并列為第二大股東。
對這個結果,騰訊自然也是有想法的,畢竟非親生、畢竟第一大股東的話語權更大,待眾安保險赴港上市一個月之后,騰訊創立了微民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一家獨立開發的互聯網保險公司,此后就可以大展拳腳了——保險公司一個最顯著特征是現金流充沛,對任何一家互聯網巨頭來說都充滿了誘惑,可成為生態體系閉環的重要金融支柱。
阿里巴巴與騰訊博弈,有時是騰訊勝出。典型案例就是美團點評。
提到美團點評就不得不提到始于2011年拉手網、糯米網發動的千團大戰,在初期美團形勢不利(當時還沒有合并大眾點評),連廣州、上海的城市經理都被競品挖走了,此時是阿里巴巴出來出資參與B、C兩輪融資,力挺美團血戰到底。上千家團購網站廝殺,活下來的既不是成立最早的,也不是攤子鋪得最大的,而是背后有互聯網巨頭支持的,阿里里巴巴支持的美團,騰訊支持的大眾點評和百度支持的糯米網。
2015年10月,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阿里巴巴與騰訊同時成為重要股東,但滴滴出行合并后那一幕沒有再度上演,馬云給美團點評創始人王興一個抉擇,必須二選一,原本以為阿里巴巴對美團點評恩重如山,最終極有可能會傾向自己,但王興卻沒有滿足馬云的訴求,渴望維持現狀。
最終,阿里巴巴8折甩賣美團點評的股份,大力扶持口碑,而騰訊通過后續兩輪融資一躍成為美團點評第一大股東——直到美團點評上市前公布招股說明書,大家才發現原來阿里巴巴并沒有清倉美團點評,還持有約1.48%的股份。
為了全面對抗美團點評,阿里巴巴95億美元全資收購了餓了么并與口碑進行了合并,原本投資餓了么的騰訊獲利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