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紅
【摘要】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徑。但是閱讀教學有低效與高效之分。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如何才能達到高效呢?筆者認為,教師只有對通常的“導、學、測、研、練”五個閱讀教學環節進行細化創新,進行師生、生生、生本間的交流、碰撞,才能使學生獲得精神參與的愉悅,獲得準確的信息,獲得審判體驗。
【關鍵詞】 ?初中 語文課堂 高效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061-01
一、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閱讀
教學目標是組織課堂教學的活的靈魂。根據課文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首要問題,也就是說引導學生學什么,做什么,完成什么,這個“什么”就是提出的問題、任務。在組織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去提出問題;從教材上的內容去設“疑”;從文本的字、詞、句、段中提“問”。亦可引導學生抓住文眼、題眼,從題目入手并設計問題;“學貴有疑,疑而出新”,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思考,疑有所依,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學生便會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
例如(語文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白楊禮贊》。引導學生體會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文章主要內容,為了使學生了解白楊樹的特點,提出問題: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贊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說一句話嗎?例如,“作者贊美了力爭上游的白楊樹。”……學生們十分踴躍,很快找出并說出很多句子,學生們在“七嘴八舌”中了解和掌握了白楊樹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設問: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又是如何描寫白楊樹的內在氣質的?從它的形象、氣質,我們感受到這是怎樣一種樹?學生在“疑有所依”下才會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
二、提供平臺,讓學生閱讀交流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借助各種教學手段,構建形式多樣的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帶著自己渴求解答的問題去相互探索、交流,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只是簡單叫出幾個優秀學生,一廂情愿地“所以然”,而應該交流的問題、學生的疑問、學生之間的討論等進行廣泛的探討,不能草草收場,以作業、考查來取而代之,讓學生失去思考的機會;更不能怕打亂課堂秩序,不敢放手讓學生討論,忽視了“中下層”。
比如《白楊禮贊》,通過老師為學生搭建的“閱讀交流學習小組”這個平臺,從認、讀、寫、生詞的理解,讀通文本,到提出合作交流學習內容和目標要求:何為禮贊?為什么白楊樹值得崇敬和贊美?學生在這個開放、民主、自主的平臺中,身心愉悅地馳騁自己的思維,從老師和同學交流中得到不同的感受、相互取長補短,升華了文本的內涵。
三、練考結合,讓學生深層地閱讀
在教學中把握閱讀教學與教材特點,通過學生從讀中悟練,以讀帶寫,以練帶考,充分發揮閱讀與借鑒的仿效作用,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和教材的重點、難點及時進行點撥、解惑和歸納。教師根據實際應采用各種指導方式調動已學知識,啟發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把問題分解出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啟迪學生轉換思維角度去解疑。例如,學完《背影》后,可設計如下鞏固練習:文章是表現“父愛”的,文章的題目卻是《背影》,看來“背影”在文章的地位舉足輕重,請同學們找出文章寫了幾處“背影”?課文哪兩個地方著重寫父親的背影?經過一系列的練習,結合提問考查、書面總結反映父親背影的動作:走、探、穿、爬、攀、縮,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結合隨堂考查:為什么要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并體會它所含的意思等,使學生的能力在閱讀滲透講、練、考的環節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四、放飛思維,讓學生有創新地閱讀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思考的創新者”。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境界,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這就是在培養創新能力。比如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結合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根據課文“披情入文、入戲”。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范進中舉》一文,在進行完課文解讀后,讓學生當演員。讓學生入戲、入角色,這會大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們個個都積極地研究教材、把握劇本,都成了劇中人,過上一把“演員”癮,這樣也就突破了課堂閱讀教學空間,為學生開創了語文實踐天地,為學生開拓了思維和想象力,為學生培養創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依托文本,讓學生有選擇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學語文課外閱讀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新課標要求7-9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能僅僅讓學生依靠“認真聽課”,更不能依靠“多做練習”來提高語文素養,而應該引導學生立足課堂,依托教材,多讀有益的課外書。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學會如何理解、總結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并運用到課外閱讀實踐中。
現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網絡電子讀物、紙質課外讀物、良莠不齊的報刊雜志,琳瑯滿目。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決不能把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當作額外負擔,而是應該有意識地提供必讀書目,從紛繁復雜的課外讀物中“閱有所選”。比如,在學習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課文后,引導學生閱讀內容健康的,語言優美,情節不遜于言情武打小說的課外讀物》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識,逐步積累語文素養,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提高認知水平。
總之,在閱讀課堂教學中,進行“讀有所疑、讀有所擇、閱有所選、深層閱讀,創新閱讀”的高效閱讀嘗試。是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的,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