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山 封佳瀟
摘要: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倡議要努力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需要。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國正在積極探索超越資本文明悖論的全球發展新路徑和文明發展新理念。
關鍵詞:資本;文明;五大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2-0020-02
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賦予了“資本”范疇以肯定和否定(即資本具有文明面與局限性)的雙重含義及功能,意識到資本來到人世間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以資本為軸心的新時代。某種程度上,現代文明就是一種由資本為其奠定世俗發展態勢的文明形態。不可否認的是,當今世界所取得的所有優秀文明成果,乃至社會運行過程中衍生出來的馬克思稱之為“現代性病癥”的問題,均無疑和資本具備的兩面性邏輯脫離不了干系。正是通過對資本雙重性邏輯的批判性考察,馬克思揭示了資本的內在否定性和超越性。
一、資本的文明面貌與進步邏輯
資本“自在地包含著文明化的趨勢”,它內在體現為一種全球聯動的、普遍進取的和不斷擴張的動力系統,用經典作家馬克思的話來說,它的存在“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可以看到的是,這一進步性已在它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證實。
第一,資本的文明面貌之第一特質,是它“具有無限度地提高生產力趨勢”。以財富(其客觀存在方式為貨幣)作為出發點的資本成為提高生產力的助推器,而且在其助推之下生產力的提高是無止境的,那么與之俱來的以物質財富為抽象表征以及以人類勞動為直接指標的貨幣就為人類對財富的真正渴望開啟了通往康莊大道之門。至此,物質財富的積聚如同聚寶盆一樣便一發不可收拾。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資本主義創造的生產力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在它誕生之前所創造所有生產力的總和。
第二,資本的進取一擴張的性質,締造了經濟和社會關系的世界聯動性、動態性以及形式平等性。資本的“世界聯動性”特征歸根結底源于資本進行生產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國際分工和伴隨資本擴張本性卷土而來的世界市場和世界交往,“資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由此觀之,資本并非靜態地運作于時間和空間。資本的“動態性”表明,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造就了資本生產方式欣欣向榮的發展前景恰恰在于“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另外,資本這一生產方式也被資本占有者巧妙地披上了經濟社會關系在形式上而非實質上平等與自由的外衣。
第三,資本文明面的本質還體現在它在不斷促進人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來說,它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使生產的主體實現精神上自由、人格上健全,而這一條件反過來也勢必成為其發展下去的結果。這體現在:其一,以財富為載體的資本產生剩余勞動,正是剩余勞動為實現人的自由而非被束縛、全面而非片面的發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其二,資本這一生產力創造了財富,而財富自身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最有力的證實。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資本延伸到世界各個地方,這是資本運作、進取和擴張的本性使然。而資本深處所囊括的那些歷史容量及其文明作用的潛力尚存在充分施展的廣闊空間。社會主義的發展與其說不可割斷與資本文明的緊密聯系,不如說其要以資本文明的充分發展作為其得以發展和延續乃至滅亡資本主義制度及其附屬品的基石。正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完善為資本的當代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二、資本的局限性與文明悖論
追溯從古至今的人類文明,從縱向來看,其發展過程并不總是和諧的,資本有時似乎就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矛盾體,這一矛盾體內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兩股勢力的角逐,即它在為人類創造碩大優秀文明成果之時,其間又不可避免會夾雜著自身不易戰勝的歷史局限性。
1.它引起人與自然關系之沖突。追根溯源,人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人類的文明是深深植根于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能量轉換進程中的,那么在這期間就存在一種情形:只要“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建立起來,當今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世界性課題即生態環境問題就會順勢而為——伴隨資本關系的全球性擴張呈現愈加惡化的態勢。在此情形下就會產生由資本關系統攝的“資本生產邏輯”被普及并將其爪牙伸至世界各地。恰恰因為資本生產關系中心地位的歷史形成和最終確立,令人類在自然觀方面有了徹底的轉變:從被動角色——單方面敬畏、尊崇大自然轉向主動角色——單方面懾服、操控自然;當當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為“資本生產力”服務的一種工具之時,也就是人類對自然的渴望和擁有欲望更加膨脹之日。
2.它導致人的發展呈現物性化、片面化態勢。鑒于資本的根本旨歸在本質上看來就是生產剩余價值,而人們評判資本生產狀況如何的唯一指標就是根據物質財富的增殖情況,任由這一評判標準發展下來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二者本末倒置以及人被物質財富單方面擺布,并使得人與人之間關系演變成物與物的關系。人與物二者關系的倒置直接導致了人的物性化、片面化發展態勢。人的物性化發展,就會出現只顧自己利益的利己主義、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以及社會生活當中的“泛經濟化傾向”,“單向度”的經濟人格所彰顯的人的效用價值一定意義上遮蔽了作為完整意義上的人應有的人格價值、精神價值和道德價值。
3.它導致人和人在經濟上日益貧富分化及由此引發社會關系間不斷發生沖突。市場競爭和資本積累可以說是以達到利益最大化為生存和發展準則之資本的最最核心的兩大要素。而這兩大要素終究又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不和諧因子—一市場競爭內在的殘酷本性及資本積累的“馬太”效應,必然產生令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更加處于弱勢地位,令具備先天優勢的資本占有者更加處于優勢地位的不平衡現象,終究使得社會在整體上呈現貧富差距過大及兩極分化的狀態。用“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這句話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資本運動所表現出的局限性或“文明悖論”表明,資本邏輯無法實現自我拯救。我們在褒揚資本文明面貌的同時,一定要限定資本霸權的影響范圍,以期辯證否定資本存在的局限性。習近平“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無疑具有褒揚資本文明之處、抵制資本局限性的辯證法意蘊,以期走出一條超越資本邏輯悖論的新型文明發展道路。
三、五大發展理念與資本邏輯的揚棄
“創新”發展理念:汲取資本的“創新性”,解決發展動力問題。資本具有不斷推動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的強大力量。我國要想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中國創造”的根本性變革,必須有效汲取資本的“創新性”特質,激發全民創新創業活力,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經濟增長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由創新驅動,從而進入創新型強國行列,成為世界上一股奔騰不息的創新性洪流。
“開放”發展理念:辯證地否定資本的“擴張性”,破解我國發展內外聯動瓶頸。資本擴張使全球各地都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因此,走封閉自守的老路已不再可能,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之路。然而,開放并不意味著是走資本轉移危機、擴張剝削與統治的資本主義邪路。中國式開放履行的是全球和平協同發展、互利共贏之開放戰略。當前,我國正著力建設“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活動,竭力提高自身制度性話語權,奮力推進文明的全球化進程。
“共享”發展理念:超越資本的“增殖性”,化解全球性公平正義難題。事實上,資本的全球增殖擴張不是為了推動全球共享文明成果,而是企圖把全球置于資本的統治之下,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人民也沒有真正共享資本增殖的成果,而是加劇了被剝削。因此,共享發展理念需要超越資本的“增殖性”,要求在全球范圍內構建“利益共同體”乃至更深層次的“命運共同體”,在全球范圍內構建深度融合的互惠合作、公正共贏的發展格局;在全國范圍內要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在共建共享發展格局中讓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穩步邁向全面小康,實現共同富裕。
“協調”發展理念:彌補資本的“單面性”,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在資本關系下,金碧輝煌的宮殿與窮困潦倒的貧民窟并存,物質的極度繁榮與精神的極度空虛并存,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并存。所以,需牢固樹立并貫徹執行“協調”的發展理念,超越資本的“單面性”發展格局,努力達到城鄉間區域間平衡充分發展、經濟社會實現平衡充分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實現平衡充分發展,不斷增強整個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
“綠色”發展理念:超越資本的“反生態性”,解決人與自然的沖突問題。資本邏輯遵循工具理性、技術理性、消費理性,強調控制自然的價值觀。其結果必然是:資本對自然施以“暴行”,自然資源環境遭遇史無前例的蹂躪,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綠色”發展理念,要求以“生活邏輯”替代“資本邏輯”,貫之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一基本國策,毫不動搖地在生產發展實現生活富裕的同時也要開辟生態環境動態平衡運行的文明發展之路,奮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恰當地處理社會發展與其代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辯證關系。
(責任編輯: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