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11月14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曝光獨家調查報道《雇人住院為哪般》,反映遼寧沈陽有醫院醫生不檢查就安排住院,“就醫”老人們假住院4天,每人醫保卡都被消費了1000多元。11月15日,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衛健委對此事分別做出回應;沈陽市政府致函央視,已責令涉事醫院停業整頓。11月20日,官方對外公布沈陽兩家涉案醫院組織無病老人騙取國家醫保基金的最新調查結果。11月21日,國家醫保局召開打擊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專項行動發布會。隨即,全國各地社保部門積極響應,將陸續開展、嚴格落實此次系統性打擊醫保欺詐騙保專項行動。
“病人是演的、診斷是假的、病房是空的……”,如此猖狂的騙保鬧劇引發社會強烈反響。事件曝光后,遼寧省委省政府、沈陽市委市政府,立即作出批示強制停業整頓,對違法案件認真核實,對不法人員嚴肅處理。兩家涉案醫院院長及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警方已依法傳喚相關人員242名,刑事拘留37名,監視居住1名,取保候審1名。該事件引發包括央視在內的眾多媒體持續關注報道,并由此在網絡間掀起了醫療騙保大討論。
【典型媒體聲音】
媒體相關批評性評論性報道較多,《人民日報》發布措辭強烈的報道《其詐騙包 零容忍!》;新華網發文《對百姓“救命錢”也敢伸手?打!》;《中國法院報》發表評論,對于“醫療騙保病”,不能滿足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滿足于就案論案地對個案的查處,而應該進行系統性的反思和用藥;《經濟日報》 指出,防“小漏洞不補,大多數人吃虧”,要切斷醫院及其共謀者的利益鏈條,結合智能監控篩查、大數據分析等發現的問題,精準鎖定目標,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積極介入合法資質的第三方市場主體力量運營。《北京青年報》評論稱,醫療機構對病患具有優勢話語權,如果沒有醫院的一手導演,個別病人想要騙保是很難得逞的,而醫院如果要制造騙局,外界一般很難識破。
【網民觀點】
(1)28%網民希望解決頂層設計層面的缺陷和不足,完善監管制度,推動醫保制度改革,用更嚴格的規章制度規范醫患雙方,壓縮摒除非法牟利的土壤。
(2)24%網民對醫保系統職能部門的懶政表示失望,希望職能部門建立責任問責制,積極作為,切實發揮行政監督管理作用;對違反原則,官商勾結的不法行為嚴懲不貸。
(3)19%網民贊揚醫保系統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嚴打整頓專項行動。表示,百姓的醫保福利要用在看病救命上,絕不能成為不法分子的牟利提款機。
(4)10%網民從道義上強烈譴責不法分子騙保牟利,希望對丟失原則貪圖便宜的老人進行批評、教育。
(5)9%網民對醫保部門迅速反映處置表示贊賞,并呼吁廣大網民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充分利用舉報電話、網絡監督等手段,保護百姓的救命錢。
(6)7%網民直接稱贊央視有責任有擔當,發揮了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
【事件分析】
此次沈陽騙保事件之所以挑破人們底線,實則是一起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地騙保案件,如此明目張膽、堂而皇之,冒天下之大不韙,置國家法律于不顧,不住院、不拿藥純粹為騙取國家醫保基金,已嚴重違反法律相關規定。性質惡劣、手段猖狂,已激起民憤,引發公憤,嚴厲整治醫保亂象成為社會迫切呼聲,也預示著醫保系統急需重大改革。
該行為并非個案,類似事件早已有之。隨著參保用戶不斷增多,人人都有社保的今天,持卡就醫成為普遍現象。而個別不負責任的醫院對醫保卡、持卡人審核不嚴,往往出現“人卡”不一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現象,嚴重違背了醫保卡專人專用,一人一卡的原則。這也往往成為醫療糾紛、醫保基金流失的重要源頭。另外,由于長時間醫保以地域管理原則為主,導致部分持卡用戶只能在社保繳納地使用,超出地域范圍則無法使用。從而催生出個別藥店、診所非法刷醫保提成生意。通過抽取中間費或好處費,用戶直接將醫保卡變現或者購買大批量明顯高于市場價的藥品、生活品。如此非法使用社保卡早已被社會廣為詬病。騙保現象反映出我國當前醫保基金監管制度亟待加強完善,也反映出在經濟利益驅使之下,不法分子和貪財圖利者對救命錢的蔑視,對不義之財的貪婪。尤其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和醫保基金池收不抵支壓力的增加,直接給醫保基金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治理非法騙保刻不容緩。在輿論口誅筆伐之后,社會各方主動分析癥結,找出利害,為醫保切實用于患者建言獻策。在完善頂層設計制度之外,監管部門需承擔失察之責,必須鐵腕出擊,堅決保護患者救命錢。從媒體渠道得知,國家醫保局方面,牽頭開展專項行動并組織“回頭看”。具體措施主要有:嚴打醫療機構、零售藥店、參保人員三大領域。公布多種渠道舉報制度。全面提升醫保監管方面,建立問責機制,堅持零容忍態度,建立基金監管長效機制。這也足以表明醫保系統要利刃出鞘,一旦查出,嚴肅處理,決不姑息。
【應對措施】
主動出擊 嚴管嚴查? 深化醫保體系改革,完善監管體制,配備專職人員,加強數據跟蹤,嚴審報銷復核,改革醫療考評,并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讓醫保基金妥妥地保障患者實至名歸,或許是管理層需要迫切做到的。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次騙保事件曝光后,全國各地媒體紛紛發聲,形成輿論戰線強大攻勢,不少常年存在問題而被忽視漠視的醫療機構、零售藥店被挖出。各地醫保部門紛紛表態,積極響應開展專項檢查。盡管媒體聯通政府與群眾,網絡連接高層與草根,然而社會治理需要政府更多的敢為人先,積極作為,跑在媒體前頭,走在網絡前邊,而不是像陀螺一樣被推著走,倒逼作為。此次醫保系統的反映和積極作為受到社會廣泛認可和支持。接下來醫保領域是否風清氣正或將成為醫保系統內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事無巨細 植根于民? 不少媒體和網民反映,全國范圍尚存不少類似騙保事件,無組織、較零散,花樣繁多,方法隱蔽,查證困難,監管不易。個別部門對此司空見慣或麻痹大意,放任自流的直接結果就是任其野蠻生長。沈陽騙保案件的猖狂或就是無畏生長的直接后果。這也給醫保系統職能部門敲響警鐘,群眾利益無小事,百姓的救命錢動不得。長期對小事的無視和漠視,將造成消耗千百倍于初始的人力、財力、警力去解決大事的局面。在我國優越的社會制度下,社會保障制度大堤固若金湯,決不允許個別不法之徒啃噬人民群眾保障線的優越成果。
與時俱進 有效打擊? 從醫保監管治理的長效機制來講,適應新時代要求,加快醫保體制改革至關重要。國家醫保局監管組黃華波指出的大數據、信息技術等(如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科技手段)可有效鑒別真假就醫問題;探索無利害關系第三方參與基金監管,并開展監管誠信體系建設,將有效壓縮違規違法者生存空間。近些年,國家為欠錢不還的老賴設置了黑名單,銀行系統為個人信用做了記賬式管理,近期,各地探索將出行不文明行為納入個人信用體系。這些為醫保持卡用戶建立誠信監管體系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將有助于最大限度減少騙保行為。
啟迪民眾? 普濟眾生? 擴大宣傳、批評教育與依法嚴懲相配套。在該案件以及全國類似騙保行為中,部分醫保持卡人——普通民眾會涉案其中,有必要對這部分人員進行批評教育。通過對醫保作用、統籌情況進行說明,對違規騙保、謀取私利行為的危害進行講解,減少或避免這小部分人為貪圖小利成為違法犯罪者的幫兇。網絡間不少網民對這部分人從道義上進行譴責和批判,一邊是等待救治的廣大患者,一邊是輕松騙保的健康人,而醫保基金池救命錢就那么多。鮮明的對比,直接拷問騙保人良心深層的底色——人心向善。
作者簡介:
范彥青(1983-),畢業院校:河北大學,單位: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作者單位: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