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映雪 展紅梅
【摘要】本文通過對一場英國議會制英文辯論賽的觀摩,分析大學生對思辨思維的運用,歸納了學生在思辨思維方面的優勢以及不足之處并討論了原因及解決方案,最后進行了經驗總結。
【關鍵詞】思辨思維;思辨思維技能;情感特質;英國議會制英文辯論賽
【Abstract】This paper records one English debate competition which displays the competitors’ ability as well the shortages in critical thinking.Finally, the experience is concluded.
【Key words】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ffective dispositions; British parliamentary English debate competition
【作者簡介】嚴映雪,展紅梅,陜西理工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移動學習與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的生態整合研究”(SGH17H126)系列成果之一。
一、思辨思維
思辨思維(Critical thinking)也被譯為批判性思維、審辯式思維、明辨性思考等(謝小慶,2016)。
Bloom(1956)將思辨性思維技能界定為低級思維(對概念的記憶,理解和應用能力)和高級思維(分析問題、評價事物和自主創造的能力)。1988年“特爾斐”項目組將思辨能力界定為認知能力(闡釋、分析、評判,推理,解釋,自我調節)與情感特質(好奇,自信,開朗,靈活,公正,誠實,謹慎,善解人意等)兩個維度。Elder 和Paul將思辨模型增添為三維:思維元素(即目的,問題,信息,概念,假設,視角,推理,啟示),評判標準(包括清晰度,準確度,相關度,邏輯性,精確度,重要性,完整性,理據性,廣度,深度),和智力特征(即謙恭,獨立,正直,勇敢,堅持不懈,自信,富有同情心,公正無私)。融合前三個模型,林崇德將所有構成思辨能力的因素分為六類:思維自我監控,思維目的,思維過程,思維素材,思維品質和思維中的認知與非認知因素。在前四個模型基礎上,文秋芳提出了層級模型:第一層元思辨能力是指對自己的思辨計劃、檢查、調整與評估的技能第二層思辨能力與認知相關的技能(即分析,推理,評價)和標準(如清晰度,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以及與思辨品質相關的的人格特質(如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和堅毅)(文秋芳,2012)。
Coon &Mitterer(董毓,2017)認為批判性思維者愿意探索艱難的問題,包括向流行的看法挑戰。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主動評估觀念的愿望。在某種意義上,它是跳出自我反思你自己思維的能力。
思辨思維者能夠分析他們觀點的證據的質量,考察他們推理的缺陷。因此,思辨思維也被看作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依托(孫有中,2016)。
二、英國議會制辯論賽
辯論因其過程嚴密緊湊具有即興發揮的特質,被認為是鍛煉思辨思維的最佳形式。而英國議會制辯論賽(簡稱BP)因為使用英語辯論,更因其完善的賽制而在大學中備受推崇。該比賽每輪有4支隊伍參加,每隊2人,分為正方上下院,反方上下院。每個人的角色分別為正方的政府首相、副首相、內閣成員、黨鞭;反方的反對黨領袖、副領袖、反對黨成員、黨鞭。同一方的兩隊不僅是同盟也是是對手。勝負取決于排名積分,而非正方或反方,即根據各隊表現在四支隊伍中排出第 1- 4 名。在BP中,所有選手有同等發言機會,每位各發言 7 分鐘,總時長 56 分鐘。在每名選手發言時間開始1分鐘后對方可以質詢,到第6分鐘時,停止質詢。面對質詢可以選擇回答或拒絕。選手發言順序是:正1,反1,正2,反2,正3,反3,正4,反4。BP是通過現場抽簽或者電腦隨機確定對陣位置,隨機公布辯題,準備時間只有 15分鐘且要切斷電子設備,短時準備,不允許指導教師現場指導,只允許攜帶紙質材料。
三、對一場英語辯論賽的觀摩
1.辯論賽中凸顯思辨思維。2018年4月,筆者觀摩了一場外研社辯論賽的選拔賽。這場賽事群英薈萃、異彩紛呈,在唇槍舌劍中盡展思辨的光芒。
這場比賽的辯題是:THBT cheating in exam should be criminalized(本院認為:在考試中作弊應該判為有罪)。
根據現場記錄,該辯論中的要點輯錄如下:正方一辯一開場就開宗明義,提出考試作弊有礙社會公允,破壞社會秩序,必須要嚴懲。
反方一辯馬上反駁,認為因作弊被判有罪太簡單粗暴。
正方二辯提出教育公平在中國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考試作弊有損教育公平。教育意味著國家的希望,破壞教育公平不但會傷害遵守規則的學生及其家長的希望,還會因此影響社會安定,因而進一步破壞社會制度。
反方二辯提出質疑,她認為并不是所有的規則都一直是對的。一個學生會在考試中作弊跟他所成長的環境、他所受的教育,他的父母都有關系,判他有罪是不公平的。
正方三辯提出,考試作弊是一種很嚴重的錯誤,既然犯錯就應該進行懲罰。考試作弊不僅是對規則的破壞更是個人品德的污點。通過舉例說明并強調“勿以惡小而為之”。
反方三辯同意考試作弊是是很嚴肅的問題,但不一定非要判有罪。
正方四辯提出,作弊就是欺騙,是對考試組織者、參與者以及參與者的家庭的欺騙。那么誰又應該被欺騙呢?如果不將作弊判為有罪,那么作弊者將得逞,這也就意味著有的人可以為所欲為,傷害他人。
反方四辯發出質疑,既然規則是由人定的,那么這些人的想法就一定是對的嗎?應該具有人文關懷。之所以作弊是因為分數的要求。分數的壓力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想獲得好的分數也是為了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并讓家人滿意。
在這場辯論中,雙方辯手展現出追求真理,主張正義的正直品格,表現出相信自己判斷的自信,更是在對手的針鋒相對中盡顯執著、堅毅,永不言敗的特質。
2.不足之處。根據辯論的理性規則——十誡(董毓,2017)筆者對同學們在這次辯論中思辨思維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第一,雙方沒有沒有進一步澄清概念,一直糾結于“應該判為有罪”或“不應該判為有罪”,使得反方對“應該判為有罪”的否定導致一個錯覺,似乎他們在為作弊開脫。但若辯論伊始,反方一辯就明確澄清“考試作弊不應該判為有罪”并不意味著可以免責、可以逃避其他懲罰,這樣不但會強化自己的正直品格更會為自己爭取更大的主動。
第二,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語用規則。因為英語語言措辭和句式的的選擇,一些表達不夠清晰,各位辯手在為自己立場據理力爭的時候,一些內容略顯含混,有的部分稍顯冗長,語言清晰度不夠,論證不夠精準,使整個辯論顯得有點模糊拖沓。
第三,證據的可靠性有待判斷,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在論辯中,雙方雖然都在論證中旁征博引,但因引用證據來源及可靠性有待考證致使論證不夠嚴密。這反映出學生平時的閱讀量不夠廣博,知識儲備不夠豐富,對信息的掌握不夠精準。
第四,沒有完全遵守批評對象規則,人格特質有待加強。在辯論中,雙方都有對對方的質詢,但遺憾的是都被對方拒絕了。雖然雙方在唇槍舌劍中都彬彬有禮、相互尊重,但卻在傾聽對方時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耐心。傾聽不夠,各位辯手置對方拋出的問題不顧,與前一位辯手的論證鏈接不緊,同時對對方的思路和薄弱之處不夠了解。這些自信和開放性人格特質的不足使論證的深度和效果大打折扣。
四、經驗總結
不同于中文辯論,BP的規則對選手意味著相同的表現機會,若同隊中兩人實力相差較大將會為比賽結果帶來滅頂之災,因此選手實力必須旗鼓相當。
在英語辯論中進行腦力的角逐,良好的語言能力是必須的。選手都是從英語演講賽中選拔的,語音語調、臺風、表現能力都經過嚴格的考核,整個比賽是一場引人入勝的語言能力秀,更加凸顯出對思辨能力的考量。在具備了較好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需要加強知識儲備并勤加練習。同樣的辯題可以在正反方立場上各辯一次,以此深化思辨能力的各項子技能和人格特質,提升臨場經驗。當然,辯手在辯論結束之后對自己表現的分析和總結必不可少,對整個辯論的思辨思考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孫有中.外語教育與跨文化能力培養[J].中國外語,2016(3).
[3]文秋芳.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外語語研究出版社,2012.
[4]謝小慶.審辯式思維[M].學林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