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戈
摘要:中國幾千的傳統文化是有待充分挖掘的思想寶庫,其中絕大部分思想對于現代企業管理都是有積極作用,我們要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地照搬套用,也不是一味地盲目排外,而是辯證取舍、古為今用、他為我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才能創造出適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科學管理思想。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企業;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長河,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符號。先后經歷了“禮崩樂壞”“諸子并起,百家爭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佛教本土化”“道家興起”“玄學哲學思想的萌芽”“五四新文化運動”等思想文化大變遷,古有《禮樂》、四書五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近代有“魯郭茅巴老曹”,這些傳統文化精髓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構成了光彩奪目、博大精深的思想寶庫,并形成了“以儒家為主道家為輔”的文化格局。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以孔子為代表,其發展經歷了先秦儒學、秦漢儒學、魏晉儒學、隋唐儒學、宋明儒學等多個階段。儒家主張“德治”,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改造,將“仁”作為儒家學說的核心,也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除“仁”之外還包含了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除德治思想之外,儒家思想還包括了“中庸”等思想。而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思想則主張“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重在強調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及全面復興
(一)傳統文化的輸出
東亞及東南亞在古代開始就與中國有著廣泛的文化交流,從秦漢以來,中國的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筑、雕刻陸續傳人東亞的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更是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即便是到了現代,亞洲和歐洲一些國家都對中國傳統文化都給予了高度的認可。
日本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可追溯于公元前200年,日本的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人先后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經過多年的傳播和吸收,逐步形成了陽明學派、古學派、考證學派等儒家學派,日本儒學由此迎來了發展鼎盛期。儒家思想的逐漸形成,對日本民族精神、宗教“神道”“武士道”精神、法治等都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在企業管理方面,日本經濟發展奇跡不斷涌現出眾多優秀企業,這些優秀企業管理模式中處處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融合了儒家哲學思想的“恭、寬、信、敏、惠”等精髓,并融會貫通、合五為一,實現了“五位一體”,開辟現代企業管理的新潮流、新思想與新模式。
春秋時期,朝鮮半島開始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頻繁交流,直到朝鮮時代,儒學正式被確立為朝鮮立國教民之本。哲學家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對中國傳統文化都有著較深的研究和造詣。儒家思想在韓國教育中仍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四書五經仍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課程,韓國成了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范例,因此被眾多國家稱為“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
新加坡的“文化再生”運動明確了儒家傳統文化在新加坡的地位,并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將儒家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志,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心動指南。
同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不斷強化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不斷交流,特別是四大發明傳人歐洲之后,更是推動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快速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建立,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帶動下,法國成了當時歐洲文化熱的中心,中國文化影響力遍及歐洲大陸。法國的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伏爾泰對儒家圣人孔子的敬仰,并將其作為道德楷模;德國的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歌德對中國的哲學頗有研究。正是中國文化的崛起,使得歐洲各國從宗教中脫離,影響著法國的啟蒙運動和德國的辯證思想。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
近百年來.傳統文化的發展可謂波瀾起伏.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要充分汲取中華民族5000年來漫長歲月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要延續、繼承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也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研究,使之與現代國家治理、企業管理相適應,要與現代社會相融合,激發傳統文化生命活力,向世界推出更多的中國立場、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中國新理念,讓世界都知道一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中國”正在悄然崛起。
三、現代企業管理思想
現代管理思想萌芽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不同發展階段出現了不同的理念,以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則》及亨利·法約爾的行政管理思想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念,以彼德·杜拉克的《管理實踐》、麥格雷哥(McGregor) X和Y理論學說為代表的目標管理理念,以喬治·埃爾頓·梅奧的霍桑試驗和馬斯洛的五個層次需求理論為代表的人本管理理念,愛德華·戴明PDCA理論及杰克·韋爾奇為代表的質量管理理念,以伊恩·戈登為代表的授權管理理念,以喬·馬克尼為代表的品牌管理理念,以厄威克·弗萊姆茲為代表的規范管理理念,以熊·彼特為代表的創新管理理念,中國現代企業管理起步相對較晚,20世紀50年代,由于受計劃經濟影響,中國企業現代化步伐相對較慢,到了20世紀70年代才陸續出現了《組織與環境》《組織與管理一系統權變的觀點》《競爭戰略》等著作,20世紀80年代中國企業跟隨世界其他國家企業步伐,開始逐步重視企業現代管理體系,但是基于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深層次關系一直未理順,使得中國企業現代化進程落后于其他國家。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深入推進國企改革,要求各級國企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包括公司治理結構、發展戰略、集團管控、組織結構、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企業文化、流程體系、制度體系等領域等,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正式邁人快車道。
四、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
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背景下,現代企業管理變革已經不再局限于管理模式變革,管理思想的變革與創新才是企業管理變革的核心。在新一輪的世界競爭格局中,中國已經在大數據、云計算、S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競爭發展中建立一定的競爭優勢,從而也涌現出華為、阿里巴巴等一眾優秀企業;2018年全球500強中國企業搶占120席,僅次于美國的126席,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名列前5,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經濟實力。這些優秀企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沉淀,都以傳統文化引領企業文化建設,將傳統文化定位為企業文化發展的“根”與“魂”,把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用獨特的理念、作風、風貌、習俗、神韻等文化傳統,堅定了中國企業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一)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的積極影響
1.傳統文化是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思想。現代企業文化建設充分吸收儒家、道家、法家各家思想精華,構建了科學的企業愿景、使命、價值觀、核心理念?!叭省笔蛊髽I“以仁為本”,信任寬容員工、關心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信任度;“信”使企業重視“以誠信為本”,梳理良好的企業信譽,獲取更大的利益;“義”使企業重視“見利思義”,強化自身社會責任;“和”既使企業強調內部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也要強調與外部的和諧,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開始摒棄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野蠻式發展;“道法自然”使企業遵循發展規律,強調內部制度建設,遵循以法治企;“點滴為始”使企業明確發展目標,注重自身積累,正因如此,才有華為在面對美國全面制裁時的底氣、突圍與反殺。
傳統文化提升管理者的個人修養。古有“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這是對個人道德、自律的全面要求,然而個人道德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不斷培養練就的,傳統文化中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浩然之氣”“內圣外王”“知行合一”等為管理者的個人修養和提升提供了方向和準則。
2.傳統文化激發企業創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華民族勤奮拼搏、變革創新的真實寫照,中國傳統文化擁有推陳出新的度量與氣魄,有敢于打破常規、求新求變的思想,有自我否定的勇氣。古有管仲變法、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都將社會經濟發展推向了新高度。
3.傳統文化促進團隊同心精神。自古以來,我們都提倡“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齊,泰山移”等同心思想,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更要求團隊成員應以集體利益為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以此來建立團隊內部的協作機制,將個人、部門的經營目標與企業總體目標相融合。
參考文獻:
[1]張鈺祥.淺談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J].東方企業文化,2014(16):7-8.
作者簡介:
王紅戈,重慶南桐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