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西波 丁菊 賀明 宋冬梅 楊建

摘要:國內對“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不成熟。面對傳統的商科教育愈發明顯的三大弊端,高職院校“新商科”教育的人才培養必須有新思維、新理念,服務新時代、新戰略,迎合新需求、新崗位。面向新商業市場的重新定位人才培養,建設復合交叉學科的專業群,塑造跨專業流動的“新商科”師資團隊,多措并舉構建“新商科”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高職;“新商科”;教育改革
一、新商業時代要求高職創“新商科”教育
商科教育是伴隨商業經濟時代的發展而形成的,按照工具型人才培養標準的教育理念來設置的商科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賓夕法尼亞大學成立的沃頓商學院。互聯網與傳統經濟的結合而產生數字經濟引領下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增長迅速,由2010年的0.51萬億增長到2018的9.01萬億,年平均增長率為43.7%(見表1)。
新商業時代,人們的生活、教育、工作方式發生了改變,傳統的企業經營模式和用人模式也在改變,新的商業環境、商業技術讓職業細分和能力跨界融合成為了新的趨勢,繼而對商業人才培養提新出的要求。
普通高校“新商科”教育的提出是2017年在上海財經大學召開“新商科”人才培養大會上;2018年國內眾多高校在天津大學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新商科”的內涵、本質與方向;今年年初,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指委,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集合商科教育高校領導一起研討“新商科”的實現路徑。
高職“新商科”教育的探討與普通高校同步。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教指委在2017年常州會議上提出了高職“新商科”人才培養的理念和倡議;2017年10月,“新商科”國際職教聯盟在杭州成立,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四所高職院校與中國人民大學等四所本科院校,共話“新商科”教育;2017年11月的“新商科”人才培養創新論壇上,與會專家共同謀劃“新商科”建設。
國內對“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很不成熟。“新商科”人才培養如何定位、教學體系與職業標準如何確定、新職業能力體系與實訓基地如何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商業倫理如何對接、實訓指導與創業教育如何打通等還需要進一步探討與實踐。
二、傳統商科教育的弊端
新商業時代,傳統的商科教育弊端愈發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受傳統思維影響,人才培養觀念落后。大部分院校自身教師缺乏“新商科”思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制定仍是“自產自銷”。
二是教學內容陳舊,人才培養方法落伍。現行的商科教育教材和案例大部分是5年前的理論和內容,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已經落伍于新商業時代,教學仍以課堂講授、案例分析等傳統教法為主,翻轉課堂、工學結合等新教法在商科教育中停留于形式。
三是創新意識缺乏,創業就業指導缺位。大部分商科教育強調就業為主,缺乏創新,即使有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無論師資配備、授課形式還是能力鍛煉方式都與預期相去甚遠。
三、高職“新商科”人才的培養要求
(一)高等職業院校“新商科”教育應具有新思維、新理念
新商業的特征決定了商科人才培養要更新觀念,具有新思維,“新商科”學生還應具備國際化的戰略思維能力,例如,電子商務專業群要升級國內淘寶平臺的思維,對數字經濟應用和跨境電子商務知識運用能力要加強學習,解決跨境跨境商貿、商務溝通、海外倉運營等一系列問題,用數據分析優化結果改進商業決策過程等。
(二)高等職業院校“新商科”教育應服務新時代、新戰略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智慧城市,智能物流,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等戰略規劃以及地方發展目標,新商業時代要求高職“新商科”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例如,營銷和電商專業學生可以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電商以及農產品創意營銷獻智獻策,學用結合,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三)高等職業院校“新商科”教育應迎合新需求、新崗位
新商業的發展改變原有工作崗位或產業新職業,例如:網店美工、淘寶客服與網店運營專員在新商業背景下,由于工作內容改變,分別變為視覺設計師、智能客服AI訓練師、跨境電商運營等;而數據分析師和新媒體運營則是全新的崗位。高等職業院校“新商科”教育應調查企業需求,把學院供給側與企業需求側有效結合。
四、高職院校“新商科”教育的改革思路和策略
(一)面向新商業市場的人才培養定位
傳統商科培養目標在設定職業崗位下培養只適應某一特定職場的定向專職人才。“新商科”教育培養面對市場、面向未來并擁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不僅要適應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還應具有全新的商業技術和全球視野、擁有新商業價值觀和人文情懷,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具備溝通變通的能力以及跨界復合的能力,形成交叉融合的新商業思維和終身可持續發展。
(二)復合交叉學科的專業群建設
高職“新商科”需要完成“經、管、文、理、藝、工、法、史、哲”等跨學科交叉的專業群,形成“多崗適應、專崗精通”的復合型知識與技能體系。如打破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壁壘,融合法學、傳播學、智能科學、數據科學等交叉學科知識,將新商業科學元素、產業鏈和生態圈發展態勢融入教學管理,使學生能夠對商科前沿理論與實踐內容形成具體形象的認知,具備初步的“商業思維”“藝術思維”和“倫理思維”,并逐步構建起“新商科”人才所需的“計算思維”“哲學思維”“數據思維”“交互思維”等多維度思維概念。
(三)跨專業流動的“新商科”師資團隊塑造
高職“新商科”要完成人才培養,關鍵在具有“新商科”思維的教師。“新商科”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適應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心理和行為品質的基本條件,在專業素質上要不斷更替和變化,適應跨專業、跨學科的新常態。
高職院校應成立可跨專業流動、定期更新與進修深造、校企專兼職結合的專業群教學團隊;利用專兼結合教學團隊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發揮所長,互相協通,實施模塊化、合作化教學。
在教師專項技能提升方面,除了從企業中招聘實戰技能教師,還需繼續落實專業教師5年一周期的企業頂崗、全員輪訓制度,制定研修訪學規劃,強化信息化能力和跨學科科研水平。
(四)多措并舉的“新商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1.課堂思政引領“新商科”教育
將課堂思政融入“新商科”人才培育中,“新商科”課程學習與課堂思政同向同行,通過行業特色文化、傳統商業文化、先進企業文化、優秀境外文化、創客文化等進課堂進實訓基地,提高學生商業思維能力和人文情懷,培養學生的商業倫理和工匠精神,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將新商業的先進內容和優秀傳統商業精神化融入育人過程,使學生成為具有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的“新商科”從業人員。
2.對接產業需求開發教學內容
各高職院校依據服務區域的“新商科”人才培養定位,應結合各目的商科技術領域和崗位(群)的任職要求,設置“新商科”的課程體系,開設《邏輯學與商業決策思維》《傳統文化與管理》《演講與口才》《閱讀與寫作》《創意與生活》等素養課程群,結合職業能力模塊的課程群,開發適合區域特色的“新商科”校企雙元教材,建設豐富“新商科”教學資源庫,設置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優化專業選修課程體系等提升教學能力,著眼于學生學習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創造性商業思維的開發。
3.課賽融通歷練師生技能
在“新商科”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基于商科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商業技能或創業大賽的規則和實際崗位的要求為導向,結合“新商科”課程標準,寓賽于課,課訓復合,課賽融通。通過日常的教學模擬或者競賽訓練,實現學生知識、素養、技能培養的三復合,讓“新商科”的學生通過各級技能大賽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心理素質和專業水平,提高師生競賽成績和情緒管理能力,展現“新商科”學生風采。
4.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新商科”教育
“新商科”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應增加創新創業、就業指導課或項目的比重,以“商”為教學基本點,以“創新創業”和“產學做融合”為線,以競爭性商業實踐項目為點,構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借助“互聯網+”商科類的實踐教學平臺,促成與地方政府、農村農產品農業行業、地方企業的深度融合,實現多方互動,多方協作育人,構建多方三創機制,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的“新商科”人才。
“新商科”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新課題,也是新商業時代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需求。高職院校要把握時代機遇,主動探索和實踐“新商科”人才的培養規律與內容,創新培養工具與方法。
參考文獻:
[1]深度對接產業需求全面建構“新商科”職業人才培養體系[EB/OL].中國青年網,https://ahidao.baidu.com/question/180531998.html
[2]盧彰誠.“互聯網+”時代產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1).
[3]郭照蕊,王諍諍.大數據時代傳統商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1).
[4]姚建鳳.關于高職“新商科”人才培養理念的探索[J].中國商論,2018(14).
作者簡介:
柳西波,丁菊,賀明,宋冬梅,楊建,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河北邢臺。
①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SQ191084;邢臺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XTSK23;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類最終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22018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