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國有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優化博物館體系、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激發社會活力、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相比于國有博物館,它擁有更靈活的市場機制、更多元的參與主體和更貼近生活的收藏內容,然而其特性和優勢未能得到有效充分的活化利用,亟待有運營經驗和戰略思維的主體參與引導和助力發展。
8月30日,“京津冀非國有博物館協同發展合作論壇”在天津召開。論壇以搭建三地非國有博物館交流平臺為目的,堅持立足特色、多元互補、開放共享的原則,助力各館找準特色,加深了解,齊心協力,共創未來。
論壇開幕式由天津博物館副館長姚旸主持,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徐恒秋,天津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陳卓,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推進工作辦公室主任關戰修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徐恒秋在致辭中談到,近年來,我國文博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涌現出一批藏品豐富、管理規范、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優秀非國有博物館。但目前,非國有博物館在藏品管理、展覽策劃、社會教育、公共服務等方面仍有不足,地域之間、館際之間發展不均衡現像較為突出,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機制。三地博物館應以論壇為契機,增進了解、深化友誼、拓展合作,增強合作自覺性、主動性與創作性,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陳卓指出,博物館發展不能“千館一面”。非國有博物館在藏品特色、運營機制、績效考核、收入分配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之間應當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
關戰修表示,在京津冀400多家博物館中,非國有博物館顯然處于弱勢狀態,在此起彼伏的發展浪潮中,經不起長期的邊緣化,必須盡快找到凸顯自身特點的發展戰略。2018年“京津冀博物館協同創新發展協議”簽署以來,以各類專業博物館委員會為紐帶,通過相近博物館間幫扶合作,京津冀三地非國有博物館不斷發展。此次論壇,希望能夠加強京津冀地區非國有博物館之間、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引發大家對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戰略、文化定位的思考。
領導致辭結束后,在天津博物館的積極推動下,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聯合簽署倡議書,推進京津冀非國有博物館協同發展;三地非國有博物館積極響應,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
論壇特邀嘉賓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物館系黃春雨教授,與參會的各位嘉賓進行討論和交流。他指出西方私立博物館具有“因人成事、興亡不定”的特點,如何從制度保障、法律地位確立、人才支持等方面保障非國有博物館深層次發展,讓我國非國有博物館破除此怪圈值得深思。其次,非國有博物館的運營始終是發展的一大難題,但應該走出將問題僅僅定位為缺乏國家政策扶持的誤區。政策扶持只是錦上添花,打鐵還需自身硬,充分、廣泛利用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源的支持和參與,才是非國有博物館生存的關鍵。博物館是保護、收藏、教育、研究、開放、服務功能高度統一和組織化的結果,這需要非國有博物館思考如何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找到科學發展的道路。他還指出,非國有博物館同樣面臨著專業人才缺乏的困境,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嘗試與相關專業的當地高校合作,開展實踐活動,解決人才代謝不足問題的同時,也有利于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

此后,共9家非國有博物館專業人士與在會嘉賓分享其博物館運營的成功經驗,進行主題演講。來自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天津名車苑汽車文化博物館等十余名業內人士,圍繞非國有博物的功能發揮、資金來源、文創產品開發、人才培養、藏品保護與修復、學術研究、困難與瓶頸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并拋磚引玉,提供了更多管理、運營方面的新思路。如何在保證博物館發展實現其相應功能的同時,講好博物館自己的文化故事,明確自身的發展戰略與文化定位,打破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瓶頸,引發了參會嘉賓的熱烈討論。
本次論壇由天津市文物局主辦,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推進工作辦公室協辦、天津博物館承辦。這也是首次舉辦的京津冀地區非國有博物館專門論壇,來自三地近50家博物館代表出席。我們相信,論壇的順利召開,必將有力推動京津冀非國有博物館之間的區域合作,促進三地博物館事業不斷繁榮、發展。